主流价值涵养文艺创作的精神之美
发表时间:2020-08-31   来源:学习出版社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至今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人们心中仍会荡起涟漪……

 

  

 

  《渴望》——这部我国第一部大型室内剧在1990年一经上映,就引发万人空巷,感动亿万观众,《渴望》也成了人们心中动人的回忆。

  刘慧芳,宋大成、王沪生……这些可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茶余饭后说得最多的一些名字,这些普通的人物,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上演着你家、我家、他家都有可能发生的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渴望》所矗立的那座高峰,这部时代经典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为什么《渴望》能如此打动人心?人们到底在渴望什么呢?

  该剧的导演鲁晓威说:“刘慧芳塑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典范,是我们中国人的善良底色。”

  是的,观众从刘慧芳的身上看到了“上善若水”(《老子》)的品德,善良有时看上去是柔弱的,但它也正是我们心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渴望》正是用这种最贴近百姓、反映真善美的平凡故事,触动着最柔软的心灵,激起人们对真诚、善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

  《渴望》在弘扬主流价值观方面,无疑是文化创作的成功典范。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的集中反映,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观念标准。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居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好比“定海针”,决定着文化的属性和特质;它好比“导航仪”,引领着文艺创作的方向和路径。

  任何一种文艺创作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引领力。

  正在热映的电影《八佰》,也是这一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八佰》的故事原型是抗日战争中一段悲壮的英雄史: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当时大军西撤,团附谢晋元带领的第88师524团的420多名壮士,得到命令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由于日军人数多倍于我军,为了起到迷惑敌军的作用,壮大声势,谢晋元便对外声称自己有800人,实际上只有420余人,他们带着无所畏惧的勇气,与日军血战了4天4夜,造就了历史上罕见的战例。

  此片点映票房突破2亿,创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也成为今年影院复工以来,首部票房破亿的国产新片,被寄予“电影救市”的厚望。

  很多人看过影片后表示“这是一份久违的热血与震撼”,甚至大半个影厅的人都感动地哭湿了口罩。

  如果仅仅是八佰战士守卫仓库的故事,这部电影不过就是一部传统的战争片。但实际上,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呈现一场战斗,它真正想表达的,是这场战斗背后对于中华民族的寓意。

 

  

 

  苏州河两岸的设计,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南岸是租界区,住着达官贵人、明星老板等富人,而对岸却是面对数万日军的几百名孤军奋战的战士。

  正如台词所说:“四行仓库的南岸是天堂,北边是地狱。”

 

   

 

  南岸的男女、老少、国人、洋人,都成为四行仓库战斗的“看客”,成为这场战争的“观众”。八佰壮士的战斗,正如其原本的历史意义一样,有了某种“表演性”:中国军队的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上演着一场宁死不屈、不忘国耻的生死大戏。南岸的各色人物,有的血性饱满、有的猥琐胆怯、有的义薄云天、有的苟且偷生,但在“八佰”壮士面前,最终大多数被灵魂洗礼,成了抗战主旋律的合唱者,他们从战火硝烟中,看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奋勇抗争的坚定信仰。

  苏州河两岸,既是中国抗战的缩影,也是揭示中华民族人性的一面镜子。

  如果没有那么多人“隔岸观火”,中华民族何以苦难如此深重?如果没有像“八佰”壮士一样的“中国人的脊梁”,中华民族何以能够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当团附谢晋元被问到“再继续(抵抗)下去,意义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说:“告诉他们,中国人还在!”

  “八佰壮士”的故事,其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精神象征。这个故事在国难当头之时,就广为传颂,曾被改编成电影和其它艺术形式,成为激发中华民族抗战决心的一面旗帜,也是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共同称颂的中华民族英雄史诗。

 

  

 

  影片中,当士兵们捆着炸弹,一个个慷慨赴死的时候,观众已经泪流满面。

  《八佰》之所以成为爆款,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抓住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抗争意识,正因为有无数像八佰壮士一样的英雄,中华民族才得以最终赢得抗战胜利。该片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优秀爱国影片,它借助这一富有象征性的历史事件,让今天的观众不忘历史之耻,更不忘先烈的牺牲。

  在观众心中,八佰壮士已不再是血肉之躯,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文化产品是反映时代精神的载体,文化创作有着广阔的舞台。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植根火热生活,书写蓬勃实践,反映人民心声。

  今后,希望我们能推出更多像《渴望》《战狼》《红海行动》《八佰》这样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之美。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文明长河奔流不息。背倚5000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乘着新时代制度创新的浩荡东风,让我们用主流价值涵养文化创作新的发展篇章,迎来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编辑:董海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