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细雨》第一章(党建):一位百岁老人的信念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学习出版社

          

           

 

        一位百岁老人的信念  

         

         温寿南  

         

  作者简介  

  温寿南,中共党员,广州增城人,政工师,现任职于广州基金党群工作部,在机关、国有企业从事党务工作10年。  

           

  2010年6月,因参与一部党员教育片拍摄,我认识了一位叫杨爱兰的97岁老人。她是当时广东省年龄最高的入党者,只有2年党龄。

    

[video:百岁老人爱党情怀]
 
 
  走进杨爱兰老人的家中,在采访过程中细细品味其坎坷的一生。可以说,她的一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苦难的磨砺,却本色不变、初心不改。  

           

  追随父亲的理想,继承父亲的遗志,将爱党爱国的精神延续下去,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也是她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在即将期颐之年还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回忆说:“我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了。为什么我到现在还没加入中国共产党,整天惦记着。我不应该这样,可惜生活就安排我这样。”  

           

  她女儿崔静薇说:“母亲自从外公为革命牺牲之后,内心已经把自己当作共产党员的一员,实际上,她早就是一名忠诚的党员。”  

           

  最让我读懂杨爱兰老人内心信念的,就是这句——“加入中国共产党,梦想成真啊!”  

           

  (一)  

           

  杨爱兰,1913年4月生于中山翠亨村,是著名革命先烈、第一代共产党人杨殷的女儿。  

 

 

  杨殷,1892年8月生,广东中山人,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早年追随孙中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年底被派往苏联参观、学习。1923年回国后,在广东从事工人运动。省港大罢工爆发后,杨殷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带领部分罢工工人从香港回到广州,为省港大罢工坚持斗争达一年零四个月,为斗争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迫于当时的形势,革命活动都是秘密进行。杨爱兰一开始并不知道父亲是个革命工作者。为了工作,她父亲整天外出,把他们姐弟4人分散托人抚养。虽然与父亲聚少离多,但她自小就受到父亲革命精神的熏陶。  

           

  1928年夏天,白色恐怖更加严重,革命者活动愈加困难,父亲便想到了让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的小爱兰来传递情报。为了让她不害怕,没讲明事情原委,只要她把一个作业本交到某一个叔叔或者伯伯的手中。杨爱兰每次看到叔叔把她的作业本在火上一烤,都很好奇,原来作业本写有暗字。这段“交通员”的经历让她更加了解父亲的工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父亲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以及无私奉献的情怀。  

           

  广州起义前夕,为了筹集革命经费,她父亲毅然将家里的几栋楼房和几十亩田产出卖,还把已故妻子留给他的纪念品及珠宝、首饰等一起捐给组织。可以说,父亲为了革命“砸锅卖铁”。父亲终生干革命、爱国爱党的精神深深地刻入了年幼杨爱兰的内心。  

           

  刻入年幼杨爱兰内心的,还有1928年父亲给她写的信,里面的内容一样让她终生难忘:“除读书外,各事不必沾染,打牌、闲游、看戏等,尤万不可做…… 穿衣尤须朴实,与人来往要谨慎。”可以看出,父亲虽忙于革命,但心里还是深爱着杨爱兰的。  

           

  对于父亲,她内心永远无法忘记1929年那划破长空的枪声。  

           

  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告密,杨殷与彭湃等一批共产党人在上海被捕。杨殷与彭湃等经受住了敌人的百般拷打与折磨,保持了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他们知道敌人不会放过他们,在给党中央的信中说:“我们已共同决定临死时的宣说词了。我们未死的那一秒以前,我们努力做党的工作,向士兵宣传,向警士宣传,向狱内群众宣传。”  

           

  8岁时母亲离世,16岁时父亲英勇就义,所有辛酸都是杨爱兰一个人承受着。虽为烈士后代,但她从未向组织要求过任何照顾。  

 

 

  父亲牺牲后,杨爱兰由其亲戚照顾并寄居在一个同学家里;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杨爱兰进入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回到翠亨村小学任教。1934年,经家中长辈安排,她与汕头海关职员崔礼芬结婚。1947年后,因丈夫工作调动,杨爱兰随夫来到了云南腾冲,一住就是10年。  

           

  1957年返回广州不久,丈夫不幸病逝,家中顶梁柱倒了,杨爱兰一家的生活一下子跌到谷底。44岁的她膝下9个儿女(其中一子早夭),家无恒产,生活的艰难常人难以想象。有几个小孩因营养不足患了肝炎病,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为维持生活,杨爱兰到广州市起义路一家被服加工厂上班,从事做雨衣、贴胶条等工作,赚取微薄收入来养家。  

           

  1973年,60岁的她独自去香港打工,虽已到退休年龄,但以60岁的高龄到香港谋生,一干就是18年,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二)  

           

  “哈哈哈,我最喜欢笑,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平凡。”采访当天,我们一进老人家房屋,杨爱兰对着摄像机露出她坚强和乐观的一面。  

 

 

  看着这位乐观的老人,很难想象她曾经历无数坎坷。谈到一生的颠颠簸簸,杨爱兰说:“我当时一直鼓励自己,我不能病、不能倒下,带好儿女,抚育他们成人就是我的本分。”  

           

  就像她说的“现在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得倒我”。  

           

  我不禁感叹:信念让人充满力量。  

           

  1992年,了解到国内形势已发生变化,杨爱兰回到广州定居,并用在香港打工18年的积蓄,加上政府的补助购买了位于广州三元里大道的一套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尽管生活不是很富足,但她知足常乐。  

           

  2005年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杨殷同志的女儿杨爱兰明确为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子女生活照顾对象。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杨爱兰,省、市、区组织部门定期去看望她。  

           

  父亲牺牲后,杨爱兰没有因为父亲为革命作出的贡献而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她被确定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子女生活照顾对象后,依然做到不向组织伸手。  

           

  可以说,她心中没有半点“特殊”的思想。  

           

  她的女儿出于担心老人家身体的原因,曾希望有关部门能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其母亲置换更好的居室,可她得知后,对女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你们的外公为了国家把生命都奉献了,我们作为后代的,哪能与政府讨价还价呢?我不能依靠父亲的伟大牺牲来换取自己的福利,那是一种耻辱!”  

           

  对党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杨爱兰,不仅从不向组织伸手,而且总想着能为党奉献些什么。  

           

  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的这个特殊日子,深明大义的她将与孙中山故居相邻、占地几百平方米的祖屋—杨殷故居,无偿捐献给中山市政府,建立起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  

           

  杨爱兰在捐赠仪式中说:“我们先辈连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党,我们作为后人,还有什么不可以捐的。希望后人在这里了解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在生活中,杨爱兰一直遵循父亲教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当她碰到需要帮助的人向她伸出求助之手时,总是尽自己所能慷慨帮助别人。她的孩子也继承了母亲的优良品德,女儿崔静薇到新疆支教34年,直到退休才回到母亲身边。她还受邀担任街道关工委委员,经常给小孩子讲历史课、爱国故事,教导孩子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长大做国家的栋梁。  

           

  (三)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追随父亲的思想,继承父亲的遗志,将爱党爱国的精神延续下去是杨爱兰的最大心愿。因此,她一直梦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有人问起她,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提出入党请求?杨爱兰说:“我这么多年来,就想着要管好子女,做好本分工作。”加上早些年生活动荡,她60岁那年又去了香港,直到79岁才返回广州。种种原因,使杨爱兰始终未能如愿入党,但她把这美好的愿望一直深藏心底。  

           

  2006年年初,其所在街道领导上门探望,聊起入党的事,重新唤醒了她的梦想。因为在她的心中总有一种追求不能忘,总有一种热情不能凉,那就是入党。  

           

  随后,杨爱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她认真参加学习、汇报思想,写思想汇报用笔有困难时,她就口述,用录音笔录下来。  

           

  一个埋藏在心里长达70多年的渴望得到满足。

  

 

  一生坚守的信念,一份刻骨铭心的自豪。“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2007年七一前夕,94岁的杨爱兰在鲜红的党旗下,虔诚地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广东省年龄最高的入党者。  

           

  杨爱兰说,入党是她一生中最大、最快乐的事。  

           

  在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前,杨爱兰因生病住院刚出院,身体还有些虚弱。街道的同志曾考虑过单独为她在家里举行入党宣誓仪式,但是杨爱兰坚持“别的新党员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2008年7月1日,街道党组织批准了杨爱兰的预备党员转正申请,她如愿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她得知喜讯后异常激动地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心愿,成为一名新党员我感到无比光荣,我好想健康一点多活几年,多看看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多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入党后,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通过阅读报刊、收看电视等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时常用放大镜浏览《人民日报》,了解党的精神。  

           

  “永不磨灭的爱党爱国情怀”,这是杨爱兰老人的一生追求、一生信念。  

           

  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信仰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是一个人不畏艰难困苦为之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有了信仰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目标明确、勇往直前。  

           

  理想之火不灭,信念之光长明。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亲切会见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他动情地说,“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这个理想信念我们一定要有,要把这个火烧得旺旺的”。  

           

  任何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都必须铭记,为了理想信念,就应该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杨殷等革命烈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为了革命胜利不惜头颅身躯,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爱兰一生经历坎坷,却始终爱国爱党,无偿把父亲故居捐献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革命烈士后代,从不向组织伸手,还每时每刻想帮助别人、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一分力量。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做?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杨爱兰,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