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节选一)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学习出版社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总是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活动,要深刻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运行规律,要有效地改造世界、让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寻找、运用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人们深刻把握世界、有效改造世界提供了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式方法,为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整体性的方法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地位,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创造理想世界、美好生活。

    

  一、方法论的革命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确立了实践的根本原则,它以实践原则使自己与旧哲学区别开来,实现了方法论革命,为人们认识活动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原则。

    

  (一) 立足现实:“从人间到天国”

    

  任何一个哲学家理解世界、解答时代问题都是依循一定的哲学路向,按照一定哲学思路展开的。正是哲学路向的转变,使得马克思的新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思维和方法的超越,发现了科学地认识、有效地改造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现实世界的可行道路与方法。

    

  西方传统哲学自古希腊开始就追问世界的本原,它坚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至上的本体,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基督教的神学,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纯粹思辨的逻辑推演中,一个个最高存在物被建构、被论证最后又面临危机。客观唯心主义诉诸神的意志,追求绝对化的理念和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坚持自我至上的原则,从个体的意识出发去解释世界;机械唯物主义则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存在,将客体世界无限放大,人只成为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物,成为“抽象的人”。

    

  马克思的新哲学在哲学身处困境、面临危机时登场了,“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不仅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颠覆,也是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终结,是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立足现实世界的新哲学,实现了哲学思维的根本转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现实的幸福确立了新的出发点和方法。

    

  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转向为人们指明,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所构成的历史,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人的实践,而不是观念和意识,实践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和基础。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人从自然界和动物中脱离出来成为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体,确立起人类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同时经过对自然有意识有计划地改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社会关系,自然界、人类社会成为人化的客体。

    

  立足现实,是马克思的新哲学所实现的转向,是理解世界和历史的基点。

   

  (二) 将“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

   

  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说道,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何是倒立的?马克思又是如何将“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的呢?

    

  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怎样的辩证法。在黑格尔之前,西方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传统就已面临困境,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启蒙主义精神内部理性与自由的冲突似乎已难以调和。在康德那里,世界被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界两个对立的部分,理性与现实难以达成和解。对此,黑格尔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破除“知性思维”的限制,一方面是突破完全沉浸在客观材料中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表象思维”,另一方面则要批判那种只重逻辑形式推理,以超脱具体内容为自由和骄傲的德国唯心主义式的“形式思维”。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精神或者说概念自己反对自己、否定自己,自我回复、自我发展,构成完满的圆圈闭合。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实质上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黑格尔辩证法揭示出一种自我否定、推动、创造和发展的原则,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但其辩证法最终还是只停留在了抽象的概念层面,自身所蕴含的革命性也最终被遮蔽以至窒息。辩证法要成为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还需要进行颠倒和改造。

    

  马克思曾这样强调自己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对立,实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立的根本在于如何看待“观念”与“现实事物”的关系。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精神和观念是独立的实体,是现实世界的指引和目的所在,是整个现存世界的真正灵魂。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种头足倒置的辩证法应当颠倒过来,“我们重新唯物主义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黑格尔辩证法中“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定律,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等为马克思提供了灵感来源,马克思抛掉其唯心主义精神,使其颠倒过来,成为立足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新辩证法。

    

  相比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超越。

    

  一是确立了唯物主义基础。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其立足点是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和现实的人的实践。

  

  二是彻底的革命性、批判性。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经典的话语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运动、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观点,彰显出彻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品格,辩证法不再是“德国庸人”脑海中、教科书里那晦涩难懂的概念,而真正成为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实现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

    

  三是以人的现实对象性活动超越抽象的精神观念的运动。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对黑格尔市民社会决定于抽象的国家和法的观点进行批判,认为实际情况应当是恰恰相反,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这一切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沿着这样的思路,辩证法就不是只关于概念、形式的辩证法,真正地理解、运用辩证法需要深入现实实践,神秘的思辨带来不了真正的解放,要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就要到现实的对象性活动中去寻求。

    

  马克思的新哲学用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实践的观点,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了过来,“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

    

  (三)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与实践标准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在认识论问题上表现为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这两条不同认识路线是根本对立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

 

 

  列宁紧紧抓住恩格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通过划分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指出了主观唯心论的实质,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列宁指出,感觉首先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外部客观世界和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

    

  列宁对“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的划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确立了认识论的基本前提,贯彻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沟通的桥梁,认识从实践中来,又通过实践结果来判断认识是否正确。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是确定不移的,此外再没有什么别的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所在。

    

  实践是唯一标准,并不意味着正确认识一经证实就成为永恒真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实践在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展开总是因条件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和客观世界的符合也只是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人们的思想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需要随时代和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作出合理的调整。坚持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观点,有利于我们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防止把某一时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绝对化,从而导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有利于解放思想,不断在新情况、新实践中去深化认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