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怎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引言)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学习出版社

 

  

   

  正如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所言:“马克思学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遭遇到两个不同的群体:一个是反对者的群体,另一个是追随者的群体。”而对马克思学说的不良影响,更多的是“后一个群体”。面对非议,马克思生前也曾愤怒说下狠话,“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在给拉法格的信中曾经提到这一状况。那么,谁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为什么要与“马克思主义者”划清界限?对于后继者而言如何才能避免“龙种”与“跳蚤”的尴尬,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英文原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而要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著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70多年前,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后一部分的写作。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中,这部手稿经历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遭遇,也承担了重大的历史角色。声势浩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异化和人道主义”论争等重大理论事件,都与其有直接的关联。

   

  马克思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时至今日,这还是马克思文献中最难解读、被引用最多的文本之一。在马克思撰写的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巴黎手稿”(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是除《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之外,在思想界、学术界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作品。它自1932年发表以来,不仅在哲学、经济学领域影响很大,而且还扩展到美学、文学、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学科,涵盖对资本时代人的处境和社会生活的理解。

  

  于是,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绕不开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去读一本语言晦涩的马克思早年著作?简单而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起点上的一部代表作。对我们而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的“发生史”意义上的,其二是“思想史”的现实意义上的。而且,这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今天阅读经典的意义。读好马克思主义经典,不仅仅是了解过去、读懂原理,与经典作家一起经历历史,经历经典作家的历史经历,思考历史的“时代问题”,同时,更多的是通过经典与经典作家一起思考、领悟,通过经典作家的人生与思考反观自己的人生与思考,从而真正领悟经典中的原理。

   

   黑格尔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印象中马克思“天生”就应该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思想中的一切仿佛都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浑然天成。然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复杂的历史时代特征以及思想转型的内在张力。在学界,马克思的思想源头是康德还是黑格尔,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暂且搁置争议,在这里历史境况的差异是必然的,对于个人来说历史是无法回溯的;但是这种思想转型的内在张力与路径则具有普遍性。通过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一方面,跟随马克思一起经历思想转型发展的历史,跟随马克思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我们今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之所在;另一方面,在思想的历史性“发生”同时,对于我们后世之人而言,也成为我们思想转变的“激发点”,促发我们回溯反思自我认知的演变与成熟。于是,找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与我们“阅读马克思”而产生思想上的“激发点”,才是我们“悟”经典的载体与合宜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选择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发生史”的意义。

   

   费尔巴哈

  

  但同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晦涩难懂,显然,当时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与语言风格尚未成熟,只能借用费尔巴哈、黑格尔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但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第一座理论高峰,不攀登就无法一览众山小,所以无法绕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是马克思思想的一块“敲门砖”,不了解它就无法真正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产生好像某一天一个天才而又伟大的思想一下子就降临到人间的想法。于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想对话”文本,就如一个初学者在自己画布上的第一笔“涂鸦”或如一项工作的最初计划,后面虽然经历多次修改但仍可以看到最初的底色和出发点。马克思当年如此,我们今天也是,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学习亦如此。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内田义彦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模仿“亚当·斯密问题”,提出了“卡尔·马克思问题”。正如斯密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存在着矛盾(为己与为他,经济人与道德人),提出马克思理论中的矛盾问题。这在学界被称为“卡尔·马克思问题”,即在以什么标准来划分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以及如何评价这两个马克思等问题上,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严重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从人道主义角度解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甚至解读整个马克思主义,认为早期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的思想高峰。与此相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则强调晚期《资本论》的科学精神,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马克思不成熟的思想,而将《资本论》视为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结果,在马克思思想史上就出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与“科学的马克思”、“早期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之间的双重对立。这些对立的背后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不同理解。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是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是如何完成转变的?这在马克思成长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有一条清晰的路线。那恩格斯呢?与马克思的“巴黎路线”不同的“曼彻斯特路线”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可以展开想象以至于争论谁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不同?其二,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马克思在内。于是,既然马克思也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不同的道路。那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一个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螺旋上升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革命与实践的过程。这为一切有志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提供了机会,可以循着前人的脚步去探寻自我转变发展的道路。那么,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呢?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需要一生去面对的修己成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