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培训教材)》第五章(节选)
发表时间:2021-02-04   来源:学习出版社

   

  文化文艺工作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领域。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文艺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文化文艺工作的地位

  

  文化文艺工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文化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化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化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水平,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光荣使命。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化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毛泽东同志强调,“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要求文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希望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高度,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文化文艺工作的基本任务

  

  文化文艺工作应当紧紧依靠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化文艺规律,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努力构筑新时代的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 推动文艺繁荣,多出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化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规划和引导文学、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创作,倾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2. 发展群众文艺,丰富基层文化。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健全工作网络,完善扶持机制,创新载体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城乡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规范和改进文艺评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工作,严格评奖标准,切实提高评奖权威性和公信力。

  

  5.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加强内容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

  

  6.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创作生产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不断增强中国文艺的吸引力感召力。

  

  7. 建设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正面引导力度,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文化文艺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造就更多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创新组织形式,强化制度保障,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服务工作。

  

  

  一、文化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文化文艺工作的方针原则

  

  1.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涉及文艺本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上始终写着“人民”二字。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就要更好坚持“二为”方向,始终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切实保障创作自由和评论自由,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双百”方针是我们党对人类科学文化发展规律、文艺创作生产规律的科学总结和生动概括,是民主精神、群众路线在文化文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激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坚持“双百”方针,根本目的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事关政治方向、根本原则的问题,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

  

  3.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文化工作方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新的理论概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4. 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主旋律是一个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精神,是一个社会发挥引领作用的主流价值,代表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趋势,体现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多样化是指内容题材、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多姿多彩、竞相发展,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呈现出新时代文艺的万千气象,反映出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主旋律和多样化是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没有主旋律,多样化就无所依归;没有多样化,主旋律也难以呈现。主旋律必须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形式、手法、风格去表现,主旋律本身是丰富多彩、不断创新的。多样化要与主旋律相呼应、相和谐,不能与主旋律背道而驰。弘扬主旋律,应当寓教于乐;提倡多样化,不能降格以求。

  

  5.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决守住艺术审美底线、文化价值底线、社会责任底线。

  

  一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但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二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单位要面向市场、研究市场,重视经济效益,努力在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践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无视市场经济规律,不讲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一切向钱看,忽视社会效益。要引导创作生产机构和文化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文艺审美理想、保持艺术的独立价值,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治理手段,大力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决遏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不良现象。

  

  6. 坚持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这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内在需要,是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方法。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作家艺术家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创作个性。要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写什么和怎样写,应当由作家艺术家自己去讨论、研究和探索,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求得解决。同时,也应当明确,创作有自由,面向公众有责任,绝不能以创作自由和艺术探索之名,放弃法律和道德底线,背离国家法令、社会伦理和人民利益。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办法领导文艺,用体现文艺规律的政策要求文艺,用反映文艺规律的方式繁荣文艺,让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才华在创新中竞相展现,艺术灵感在创新中竞相迸发,形成精品不断、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逐年增长,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需要充足、优质、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学、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向新台阶。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的一切创新创造,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能不能推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作品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读的、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决定作品的成败。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文艺要热爱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需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内心深处树立牢固的人民立场,忠实地为人民代言、为人民放歌、为人民塑像。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代繁荣发展文艺,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做到“身入”,更要做到“心入”“情入”,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走进生活深处,扎根群众当中,成为普通群众的一员,在农村就是农民,在企业就是员工,在部队就是士兵,和群众完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建立深厚感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为文艺工作者蹲点生活、采风创作、挂职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带头示范作用,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

  

  二、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

  

  优秀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就是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递精神的力量,挺起民族的脊梁。有道德,就是要承载和展现高尚的人格追求,传递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努力实现美教化、正人伦、移风俗。有温度,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人间真情大爱,更好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纾缓压力,在触摸人的内心世界时,让人们产生共鸣。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有助于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宣传思想文化主管部门和艺术创作生产机构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集聚资源、集合力量、集中攻关,倾力推出一批具有艺术震撼力的精品力作。提高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为龙头,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科学编制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选准题材,讲好故事,多出精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把质量作为作品的生命线。端正创作思想,强化精品意识,以先贤为典范、向经典看齐,聚精会神搞创作、精益求精出精品,在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过程中攀登艺术高峰。要力戒浮躁,对艺术抱以敬畏之心,保持耐心、静心、平常心,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用心用情用功提高创作质量,形象生动地表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现实题材深受广大读者观众欢迎。文艺越贴近现实、观照现实,就越充满生机活力。要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好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推出更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深刻拨动心弦的大作力作。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努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三、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前,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受众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文艺创作如果没有新颖的表现、独到的发现,很难引起人们共鸣。唯有秉持创新精神,自觉创新、大胆创新、持续创新,不断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才能永葆文艺生机与活力。

  

  1. 着力提升文艺原创力。综合性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跟风抄袭、肤浅浮华、概念化模式化庸俗化,虽然不都是一度创作的问题,但都跟深入生活不扎实、创作下功夫不够有密切关系。要重点扶持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好优秀电影剧本征集评选、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计划、戏曲剧本孵化计划等,切实提高作品的文学性、原创性。要着力提升电影原创力,推动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电影强国。

  

  2. 大力推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总结以往创作经验,挖掘规律性认识,吸收文艺创作前沿性成果和外来有益文化,更新调整创作观念。要探索新的表现内容,使用多种艺术语汇,深挖和延展富有生命力的题材和主题,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在传统艺术门类之间、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之间寻找融合点,不断推进文艺形式融合创新。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适应科技进步的时代趋势,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着力增强文艺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文艺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电影高科技研发水平和运用能力。

  

  3. 不断拓展文艺传播渠道。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 等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网络视听、电子书、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型网络载体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文艺形态样态,极大拓展了文艺传播途径。主旋律要有高频率,正能量要有大流量。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新潮流,打破传统范式,助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转变,拓宽文艺传播渠道,提升文艺创新空间。

  

  四、大力发展网络文艺

  

  网络文艺是新事物,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剧、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快速发展,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急剧扩大,成为参与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文艺新领域,使文艺生态、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产生深刻变化,给文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新的空间。网络文艺受众越来越多,青年一代更是成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要适应这种新趋势新变化,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一方面抓好培育和引领,加强网络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健康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加强有效规范和引导,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行业自律,解决好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问题,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实施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组织推出更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和网络视听节目,用优质内容占领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严格落实网上网下统一标准尺度。对网络剧、网络电影实行与影视剧一致的备案公示和许可制度,组建网络视听节目评审专家库。统筹网上网下播出宏观调控,存在内容、导向问题的电影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网上网下均不得播出。

  

  五、推动优秀文艺走出去

  

  艺术直指心灵、沟通情感,是一种世界语言。文艺作品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书画,一曲音乐,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1. 推动当代中国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实施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舞动中国、欢乐春节等重点项目,持续开展中国电影海外推广。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行多语种翻译、出版、播映、展示,推出更多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让国外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大力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力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让国外民众在感知体验和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

  

  3.切实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政府和民间多种对外交流渠道,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影视节展等各类平台和品牌活动,把文化走出去纳入人文交流机制,向世界推介我国优秀作品和文化项目,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