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一项重要工作”“一件大事”“五个事关”,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把我们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作为一种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特殊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引导能力。马克思曾形象地把报刊比作社会舆论的流通“纸币”,“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国传媒形态极大丰富,新闻舆论的力量与日俱增,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一系列事关新闻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闻战线深入宣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全面反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展成效,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有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现在,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伟大事业需要凝聚伟大力量。引领正确方向、记录时代风云、汇聚奋进力量,新闻舆论工作使命重大、责无旁贷。
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六个方面、48 字,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作出了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体现了时代和形势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指明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努力方向。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所有工作都要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把握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基调和重点任务,更好地为中心任务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
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就是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精气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就是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扬社会之善、褒正气之举、鞭丑恶之行,教育人、感化人、影响人,推动形成良好党风政风民风家风,汇聚起向上向善、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就是要旗帜鲜明、传播真理,析事明理、激浊扬清,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触及矛盾,敢于交锋亮剑,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更好地统一思想、扩大共识。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就是要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48字”职责使命,涵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方面面,体现了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指导性的统一,构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一、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履行“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二、新闻舆论工作的方针原则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这些方针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经验的宝贵总结,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保证。
1. 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管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2.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性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挺起精神脊梁。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反映问题,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
3. 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体现着立场、观点、态度。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把“四个有利于”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贯穿新闻采集、撰写、编排、发布各个环节,落实到采写人员、编辑人员、审核人员、分发人员身上。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传播平台,都要坚持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搞双重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
4. 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一方面,我国社会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正确把握主流和支流的关系,才能客观反映国家发展进步的面貌,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另一方面,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涉及怎样看待真实性这个重大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处理好个别真实和总体真实的关系,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一、突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
突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是当前和今后新闻舆论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使命。要全面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生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推进改革、惩治腐败、对外交往等各方面故事,坚持贴着思想做、贴着新闻做、贴着受众做,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1. 贴着思想做。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紧紧围绕人们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和不同群体关心关切,持续推出系列重点理论评论文章和系列专题报道,充分体现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思想温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懂、弄通、做实。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特色和优势,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矩阵。
2. 贴着新闻做。紧密结合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及时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生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考察调研、外事外交等活动中的精彩细节和感人故事,在精、深、细、实上下功夫,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领袖风范、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
3. 贴着受众做。针对社会关注点兴奋点,把握人民群众的视角和心理,通过可视化呈现、艺术化表达、全媒化传播等方式,运用介入式、嵌入式宣传等手段,把透彻的思想讲透彻,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增强宣传阐释的吸引力感染力。强化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效果第一,全力打造一批精彩生动、传播广泛的重头文章和“现象级”精品,不断提升宣传报道到达率。
二、及时准确做好形势政策宣传
做好形势政策宣传,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
1. 及时全面准确。及时全面准确阐释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科学分析判断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做到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导人们形成正确认识。如实展示发展成果,客观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准确体现发展趋势,使宣传报道更好符合人的切身感受。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要与有关主管部门沟通核实,确保解读权威、准确、到位。
2. 体现专业水准。深入学习掌握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大政策举措,全面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精神,准确运用相关专业理论、数据进行解析和报道,努力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准确使用术语、概念,不说外行话。
3. 力求通俗易懂。善于从小角度切入,将报道题材具象化、生活化、故事化,找准政策措施与群众利益、百姓关注的结合点,深入浅出地把政策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把疑点讲透彻。根据受众关切和接受习惯创新话语表达,多用具体事例、典型个案、翔实数据讲述,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话,把文件报告转化为通俗语言。
三、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
重大主题宣传是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重要决策部署,分专题分领域开展的集中深入的宣传报道,时间长、容量大,有声势、有规模,是壮大主流舆论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媒体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围绕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活动,精心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九大精神以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治国理政新实践”等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坐着高铁看中国”等重大主题采访,在全社会形成广泛聚焦、产生强烈影响。
1. 加强宣传策划。重大主题宣传持续时间长、涵盖面广,做好宣传策划至为关键。要增强策划意识,把策划工作做在前面、贯穿始终,既有整体规划布局,也有阶段性设计和专题策划。紧扣宣传主题和舆论关注点,精心设计报道重点、主打选题和互动话题,形成渐次推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宣传态势。
2. 务求鲜活平实。贴近火热生活,走进群众心坎,深入挖掘基层创新实践,充分报道群众身边事例,以小故事诠释大主题,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拉近宣传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大大方方讲成绩,从容坦诚讲不足,不说过头话,不人为拔高,增强宣传报道说服力。
3. 强化统筹协同。统筹对内对外和网上网下宣传,综合运用各种宣传资源和传播平台,进行多媒体报道、多样化展示、多终端推送,形成规模声势和聚合效应。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特色和优势,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提供新闻产品,丰富宣传层次和报道视角,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
四、深入做好典型宣传
做好典型宣传,发挥榜样力量,对弘扬社会良好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 体现时代精神。先进典型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宣传先进典型,要通过寻访他们的工作、生活轨迹,撷取其在时代发展大潮中的奋斗历程,从新时代的先进典型身上见信仰信念、见人格风骨、见家国情怀,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 丰满典型形象。人物形象越丰满立体,先进典型越有生命力影响力。要带着深厚感情采访报道典型,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细节,生动塑造有血有肉的个体和群体形象,把先进人物写活,把先进事迹写实,把先进经验写透,让典型报道满含真挚情感、洋溢生活气息。对先进典型要准确评价,事迹不编造、经验不作假、思想不拔高,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
3. 注重面向基层。基层典型具备可亲可信可学特点,更容易引发共鸣。要真正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体察百姓生活,将笔端和镜头对准基层,讲述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感人故事,讴歌一线先进人物实干奋斗、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真实记录当代中国人的时代群像,生动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五、稳妥做好热点引导
热点易发多发是当前舆论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开展热点引导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深入研究移动互联时代舆论的生成、演变规律,对社会舆情和心理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讲求引导艺术,提高引导能力,积极引导、正确引导、有效引导,切实画好同心圆、掌握主导权。
1. 保持舆情敏感。经济增速、物价走势、股市债市楼市等经济热点,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民生热点,国企改革、教改医改、司法体制改革等改革热点,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很容易牵动社会神经。要完善舆情收集体系,加强对境内境外、网上网下舆情的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热点舆情动向和社会心理变化,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建立健全舆情会商机制,搞清楚热点舆情影响范围、发酵路径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处置。
2. 积极主动引导。高度重视议题设置,把党和政府想说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话题有机结合起来,精准有效引导社会舆论。针对社会关切和群众疑惑,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全面准确做好解读,讲清楚党委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讲清楚群众利益安排和工作进展,既阐明“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多请主管部门、权威专家出来说话,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引导人们看本质、看趋势、看主流,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元中立主导。
3. 完善工作机制。现实是第一性的,舆论是第二性的,经济社会热点反映的是现实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各方的利益诉求。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做好”又“说好”。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实际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协调配合的舆论引导体系,确保实际工作和舆论引导有机衔接、协同推进。
六、积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是关系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方针,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对突发热点舆情的发现力、研判力和处置力,正确引领舆论走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 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及时全面掌握舆情信息,是做好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前提。现在社会舆论纷繁复杂,舆情走势瞬息变化,更需要增强舆情意识,把舆情作为谋划工作的第一信号,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有效性。
2. 强化权威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是突发公共事件引导处置的核心环节。信息发布关键是突出一个“快”字,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先声夺人、首发定调。同时,根据事件处置进展,持续跟进信息发布,充分展示党委和政府的态度,及时反映事件处置的措施和进展,做到“快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多讲措施”,防止出现“信息真空”导致舆情发酵升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提供新闻稿、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组织现场采访活动、接受媒体采访、组织专家解读、用好官方各类信息平台等多种方式,及时充分发布相关信息。
3. 做好媒体服务管理。按照“总量控制、持证进入、划区采访、依法管理”的原则,提供及时充分的权威信息和必要的交通、通信等服务保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应急新闻中心,把服务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等特殊情况外,负责事件处置的地方和部门应当允许媒体记者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入现场采访。
4.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新闻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指导推动涉事地方和部门单位妥善处理问题,及时发布信息,制定完善应急舆论引导工作预案,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加强应急新闻业务培训,通过专家授课、交流研讨、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领导干部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应急新闻工作水平。
七、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科学监督,就是要服务大局、科学选题,抓住群众关注、党和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开展监督,把握好时度效,做到真实、准确、可靠,防止以偏概全、炒作渲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
依法监督,就是判断是非、评价事物要以宪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为标准,尊重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遵守宣传纪律,通过合法途径和正当方式获取新闻素材,做到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不得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进行采访报道,不得干扰和妨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不得借舆论监督搞新闻敲诈、牟取不正当利益。
建设性监督,就是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实现舆论监督揭露问题、部门地方正面回应、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真正起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正确看待舆论监督,支持媒体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善于借助舆论监督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八、坚决开展舆论斗争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舆论场杂音噪音不时出现,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精准有效发力,围绕我立场主张和社会关切,针对各种谬论和攻击抹黑,主动设置议题,精准引导,有力批驳。加强权威引领,用好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优势,加强权威信息发布和解读,发挥其“风向标”“定音鼓”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全面立体发声,用好媒体、专家智库、社会知名人士等多元发声主体,用好各类媒体传播平台,打造多点多渠道的发声矩阵。讲究策略,体现专业理性,既有义正词严的发声亮剑,又有深入细致的引导辨析,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气,占领道义制高点,赢得舆论主动权。
九、做好涉港澳台舆论工作
做好涉港澳台舆论工作,要准确把握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着眼于推进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组织做好宣传报道,营造有利舆论氛围,增强港澳台同胞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涉港澳舆论宣传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港澳工作的政策要求,全面准确宣介“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宣传我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政策措施,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澳门故事。贴近港澳实际加强议题设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进行融通诠释,用港澳同胞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加强对香港、澳门青少年的国家历史文化教育。支持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在港澳事务和国家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使爱国爱港爱澳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加强对香港、澳门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支持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涉台舆论宣传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宣传我对台湾问题政策主张,广泛宣传我为台湾同胞谋福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政策举措,不断增进台湾社会和台湾民众对我理解和认同。深入揭批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言行,坚决反对和遏制“去中国化”“渐进台独”行径,壮大反“独”促统声势。加强涉台外宣工作,向国际社会深入阐释我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重大政策主张,进一步巩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
一、把握好时度效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 掌握时机节奏。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最佳报道效应。传播学中有个“首发效应”,即首发信息会对受众造成“第一印象”,再要改变过来就很难。新闻媒体要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第一时间介入并发布权威信息,特别是在新媒体海量传播的条件下,失去时效就会陷入被动。此外,什么问题立即报道、什么问题看看后续进展再报道,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报道,都要精心谋划、谋定后动。
2. 把握分寸力度。新闻报道该突出的要突出,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因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精准发力,恰如其分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强化报道、什么问题淡化报道,都要认真研究,掌握火候。
3. 讲求实际效果。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共同点、情感交流共鸣点、利益关系交汇点、化解矛盾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
二、增强工作针对性
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赢得新闻舆论主动权,必须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增强工作针对性。
1. 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持续涌现,推动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呈现形态等不断更新,“人找信息”逐渐变为“信息找人”。同时,受众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参与意识日渐增强,思想观念愈发多元。在此情况下,传播关系从“一对众”转向以互动分享为主要特征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要积极适应这一趋势,结合自身特色,将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内容,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出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2. 增强宣传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舆论宣传应当用心用情,让群众爱听爱看,不能搞假大空、喊口号,不能套用一个模式。要深入研究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规律,创新报道角度和手段,用事实、数据、典型说话,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以事喻理。善于把思想理论、政策论述、文件语言转换为新闻表达,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基层的生动实践、百姓的切身感受来表现、诠释重大主题,使报道更加贴近实际、直抵人心。
3. 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和水平。舆论议题有的是自然产生的,有的是人为设置的。引导社会舆论,关键在于设置议题。要主动设置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和水平,既要紧扣新闻事实,善于挖掘事实,也要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标识;既要面向普通人群,也要影响“关键少数”。要接地气、讲实效,通过准确事实、正确道理和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激发受众兴趣,取得理想传播效果。
三、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新闻舆论工作保持旺盛生机的不竭动力,应从理念内容、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
1. 创新理念。一切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在于理念和观念创新。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树立融合意识、用户意识、竞争意识,把握好市场运作规律,把握好不同用户的需求特点,创造更好的阅读和观赏体验,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整体实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核心传媒品牌,增强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和忠诚度,提升主流媒体话语权。
2. 创新内容。内容创新是根本,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受众对内容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要推进内容创新,着力于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升内容品质、丰富内容表达、拓展内容呈现,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受众需求。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多设计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多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3. 创新方法手段。将新技术新应用充分运用到新闻信息采集、生产、传播、呈现、反馈当中,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善于以做广告的创意、拍电影的手法、搞营销的理念开展新闻报道,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现象级”产品,运用主流价值驾驭的“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用户。
4. 创新体制机制。顺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破除妨碍媒体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整合各类资源,调整生产流程,理顺各种关系,构建采编管理新模式,提高媒体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深化媒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媒体生机与活力。
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重要的执政资源。运用媒体宣传真理、动员群众、传播经验、指导工作,应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尊重规律,提高素养。新闻舆论工作专业性强,新闻媒体运行、新闻生产传播有其客观规律。领导干部同新闻媒体打交道,首先要知媒体、懂媒体,了解互联网、新媒体,掌握媒体工作特点,提高媒介素养。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尊重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权,支持和保障媒体正常的采访活动。主动与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在重要政策出台、重点工作推进、重大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做好“第一新闻发言人”,承担起信息发布者、权威定调者、自觉把关者的角色。
一、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当前,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推动整个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应对全媒体时代机遇挑战、实现新闻媒体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互联网是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形成持续、重大冲击。主流媒体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融合步伐,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方针,积极进行自我革命,壮大自身实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牢牢掌握思想领域主动权主导权的重大举措。当前,网络舆论生态日益复杂,网上各种力量交织,杂音噪音不断。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转向互联网,千方百计通过网络对我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同我争夺群众、争夺人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用主流声音引领网络舆论,牢牢掌握思想领域主动权主导权,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最大增量的战略抉择。新闻舆论工作是做引导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儿。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载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媒体发展规律,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媒体融合发展探索有力、推进有序,正在从相“加”阶段向相“融”阶段跨越。
酝酿出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4月,中央宣传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强调要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全面推进。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2017年1月,中央宣传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强调要重点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推动形成以中央媒体为引领、省级媒体为骨干的融合传播布局。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9月,中央宣传部在上海召开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在浙江长兴召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1日,中央宣传部主管主办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推进融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举措。
纵深发展。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此外,2019年1月,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月,中央宣传部在京召开媒体深度融合工作推进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三、媒体融合发展的原则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大方向、总原则,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全面落实。
1.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性原则,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贯彻始终,管建同步、管建并举,确保媒体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坚持公益属性,坚守社会责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 坚持一体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迭代发展、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媒体融合整体优势。
3. 坚持移动优先。把握移动化趋势,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充分利用移动传播技术,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精品内容。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4. 坚持科学布局。鼓励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媒体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等方面做出特色、体现优势。优化调整媒体布局,逐步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问题,推动媒体集约化、差异化、高效率发展。
5.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和规律,突出问题导向,发扬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强化理念观念、内容技术、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创新,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媒体活力,释放新闻生产力。
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
1. 加快主力军进入主战场步伐。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等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丰富政务、民生信息和服务功能,提升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信息聚合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积极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处理好主流媒体与商业传播平台的关系。
2. 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刻认识新闻舆论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持之以恒转作风、改文风,大兴“开门办报”之风,生动记录群众生产生活,及时报道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反映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有效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3. 用好信息革命成果。突出先进技术的引领作用,紧盯前沿、瞄准趋势,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VR、AR、MR、短视频等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依靠先进技术重塑采编流程、完善平台终端、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内容生产、丰富传播形式,为主流价值传播插上先进技术的翅膀。
4. 加快内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内容定力,发挥内容优势,增强对象意识,不断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坚持思想领先、精品主导原则,广泛吸引用户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力求以精准高效的传播手段将优质内容准确及时送达用户。
5. 深化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重构采编流程,建立全媒体指挥调度、协同联动、融通共享的采编机制,优化全媒体内容管理、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围绕全媒体生产传播,改革组织机构、优化人员配备,建好用好融媒体中心,整合采编力量,强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数据分析、品牌推广等支撑能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规范与社会力量的技术、经营合作,创新融资政策和途径,不断增强主流媒体市场竞争能力。
6. 建立全媒体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发挥资源、平台、品牌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着重培养“一专多能”全媒人才。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围绕采编播管、技术研发、产品运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通过各项人事制度改革措施,配合更加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发人才队伍积极性、创造力。
7.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各级管理部门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发挥监督执法职责,健全管理方法手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保护新闻作品版权,确保媒体融合发展方向正确、依法依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基金支持重点融合项目建设。各级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在涉及媒体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媒体融合发展的结构布局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搞“一刀切”“一个样”,着力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有基础、有实力的中央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打造有影响力的自主传播平台,尽快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航母”和“旗舰”。其他中央媒体和行业类媒体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创业活力,立足本领域本行业精耕细作,努力扩大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
省级、地市级媒体要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谋划工作,重点建设省级技术平台和区域性传播平台,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媒体品牌,大力推进“新闻 + 政务服务商务”,做强文化产业,更好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满足本地群众信息需求。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的重大举措。按照统一部署,2018年起,各地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整合县域内各类媒体资源、生产要素,实施移动优先战略,积极推动“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建设成为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径、模式。
一、加强新闻舆论宏观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就是紧紧围绕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遵循党的方针政策,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积极支持和发展正确健康的舆论,坚决抵制和克服消极有害的舆论,确保主流舆论的主导地位。加强新闻舆论宏观管理,是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重要体现,是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重要方面,关系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闻事业迅猛发展,媒体数量不断增长,新闻传播形式日益多样,新闻从业人员结构日益复杂,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新闻舆论宏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新闻舆论宏观管理,主要就是立规矩、定制度、建机制、抓导向,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二、新闻舆论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责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导向管理要求覆盖网上网下所有媒体空间和传播载体,建立完善新闻舆论工作责任机制、运行机制和应急机制,全面准确了解舆论态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依法依规稳妥处置,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群众关注关切,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等,组织协调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等,组织做好热点引导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新闻报道。
根据党中央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各级各类新闻单位采编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工作动态,就制约新闻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有关法规条例、管理规范、工作意见等。
落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确保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三、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
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中央宣传部负责新闻舆论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中央地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媒体管理。在中央宣传部的宏观指导下,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根据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对本部门的新闻媒体进行指导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在党委领导下指导和管理本地区新闻舆论工作。
新闻出版单位实行主管主办制度。新闻出版单位与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之间是隶属关系,主管主办单位负责监督和推动所属新闻出版单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宣传纪律,负责考核并任免所属新闻单位负责人,确定其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并监督其各项经营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以及网信、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分级管理的职责,依法依规做好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新闻单位的监督管理。
四、健全管理方式和手段
1. 建立健全宣传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宏观管理。坚持积极推进与稳妥把握相结合,使新闻舆论宏观管理进一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 加强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信等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各自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审批登记、准入退出、年检抽检等制度,加强传媒领域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健全群众投诉、举报制度,延伸管理触角,完善管理网络。
3. 充分发挥记协行业组织作用。记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新闻界的桥梁纽带,要增强记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强化政治引领、开展行业自律、做好媒体服务、加强对外联络,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推动行业自律与依法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更好地团结引领广大新闻工作者。
4. 全面落实“两个所有”。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对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实行严格的退出管理,建立全国联网的不良记录征信制度,对违纪违法人员依纪依法处置。
5. 全面实施新闻阅评制度。落实新闻阅评工作相关规定,各级宣传管理部门和各新闻单位建立完善新闻阅评工作制度,针对公开传播的新闻类文字、图像、音视频等,通过阅看、评析,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纠正差错。形成媒体自评、媒体之间互评、专门队伍重点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实现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商业平台发布内容全覆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守正创新和队伍建设。
五、规范新闻采编行为
1. 严格新闻从业人员准入管理。健全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落实《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推动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逐步纳入新闻记者证制度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新闻单位和记者管理档案,依法依规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记者和单位。完善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持续加大新闻采编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持证记者的业务素质。
2. 规范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按照《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推动新闻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教育管理,确保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切实规范新闻传播秩序。
3. 切实加强稿件审核把关。新闻单位必须持之以恒抓好新闻报道的审核把关,坚持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统一管理各类媒体平台及其采编人员,切实执行编辑、部门负责人、总编辑三级审稿制度,坚持实地采访、现场采访、直接采访,建立新闻消息来源核实核准机制。坚持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刊播新闻报道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责任。
4. 严格执行采编经营“两分开”。新闻单位要严格执行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制度红线”,防止经营活动影响和干预新闻报道,保持新闻采编活动的独立性。
5. 加大新闻界突出问题治理力度。保持打击新闻敲诈高压态势不放松,有效治理新媒体领域存在的虚假新闻,巩固拓展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清理整顿成果,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职责,综合运用年度核验、约谈提醒等手段强化日常监管,及时查办违法违规案例,加大向社会曝光力度。
一、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制度建设
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新闻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更为突出的政治性。我们所倡导和坚持的新闻职业道德,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在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上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新闻战线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对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予以引导和规范。
1. 制定和完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新闻界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记者守则(试行草案)》。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于1994年 4月、1997年1月、2009年11月和2019年11月进行了4次修订。《准则》的修订不断突出指导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要求各新闻单位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是新闻行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自律性行为规范。
2. 完善新闻道德委员会制度。2013年开始试点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2015年年底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普遍建立。同年12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后,依法依章程开展新闻评议、发出倡议引领、接受举报投诉、加强日常监测等工作,规范新闻单位以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防范失德风险,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 实行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2014年起,中国记协在新闻战线组织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选择部分媒体每年定期公开发布上一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存在不足和改进措施等。经过持续实践和不断完善,媒体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围绕正确引导责任、提供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繁荣发展文化责任、安全刊播责任、遵守职业规范责任、合法经营责任、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责任等方面开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在推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2003年以来,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有力加强了新闻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了新闻队伍整体素质。进入新时代,“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1.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改进理论学习、教育和培训,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打牢思想根基、筑牢精神支柱。
2.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新闻工作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工作要求,更加自觉地统一思想行动。
3. 深入推进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新闻战线要在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自律工作中引导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不断锤炼作风。
三、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自 2011 年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新闻单位采取系列举措,广大新闻工作者踊跃参与,有思想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新闻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升。“走转改”活动已经成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1.“走转改”贵在走。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基层实践中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部署等,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厚重扎实,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新闻单位领导干部应当带头深入基层调研、采写新闻报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走基层持续不断、力度不减。各新闻单位应当为编辑记者走基层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编辑记者到基层蹲点调研等。
2.“走转改”难在转。新闻工作者应当从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力戒编二手材料、上网“扒新闻”等,防止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偏听偏信等错误做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进行采访,采访内容、程序、途径、手段等都要符合相关规定;切实做到文明采访,摆正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不得侵犯采访对象的正当权益;恪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维护新闻从业人员良好形象。
3.“走转改”重在改。衡量“走转改”的成效,很重要的一条是看新闻报道质量是否提升。新闻工作者应当扎扎实实改文风,倡导短、实、新,力求言简意赅,善用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语言叙述事实、表达观点、说明道理,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努力做到生动鲜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四、提高新闻工作者素质能力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其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新闻工作者要增强党性意识、站稳人民立场,奏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好的时代强音,展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画卷,树立为国立言、为国发声的时代担当,在投身时代大潮中练就过硬本领、忠诚奉献人民,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有力舆论支持。要自觉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
1. 坚定政治立场。新闻工作者应当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位的标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斗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宣传纪律。
2.把握大局大势。新闻工作者应当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着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着力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背景下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媒体贡献力量。
3. 增强业务本领。做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基础。应当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把握网络信息生产传播的规律特点,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既当杂家又当专家,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主动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经常深入一线调研采访,切实锤炼作风、改进文风、增强“四力”。
五、推进部校共建新闻学院
开展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是建强新闻队伍的基础工程、创新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自 2013年年底在全国部署推进以来,对于推进新闻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新闻教学质量、改善新闻学院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20年4月,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达140所,涵盖全国主要高校新闻院系,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共建体系。下一阶段将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软件建设,进一步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
1.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和研究。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深化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首要任务,推进系列重要论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努力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和教材。鼓励和引导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同志、新闻单位资深编辑记者结合新闻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组织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院系从业人员每学年定期开展互聘交流,不断拓展互聘学科范围、强化互聘内涵建设,推进新闻学院师生参与新闻阅评工作,在共建新闻学院中建立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智库队伍和研究基地。
3. 强化全媒型后备人才培养要求。引导共建新闻学院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升全媒体实战能力,把全媒型后备人才培养要求落实到共建新闻学院的教材编写、课程安排、课题研究、校外实践等各环节。
阅读书(篇)目
1. 习近平:《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 习近平:《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
2. 如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3. 如何提升新时代新闻舆论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4. 如何全方位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