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五章 文化文艺工作
发表时间:2021-03-05   来源:学习出版社

  

    

  文化文艺工作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领域。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文艺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文化文艺工作的地位 

   

  文化文艺工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文化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化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化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水平,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光荣使命。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化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毛泽东同志强调,“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要求文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希望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高度,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文化文艺工作的基本任务 

   

  文化文艺工作应当紧紧依靠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化文艺规律,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努力构筑新时代的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 推动文艺繁荣,多出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化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规划和引导文学、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创作,倾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2. 发展群众文艺,丰富基层文化。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健全工作网络,完善扶持机制,创新载体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城乡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规范和改进文艺评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工作,严格评奖标准,切实提高评奖权威性和公信力。 

   

  5.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加强内容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 

   

  6.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创作生产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不断增强中国文艺的吸引力感召力。 

   

  7. 建设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正面引导力度,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文化文艺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造就更多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创新组织形式,强化制度保障,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服务工作。 

   

           

   

  一、文化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文化文艺工作的方针原则 

   

  1.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涉及文艺本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上始终写着“人民”二字。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就要更好坚持“二为”方向,始终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切实保障创作自由和评论自由,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双百”方针是我们党对人类科学文化发展规律、文艺创作生产规律的科学总结和生动概括,是民主精神、群众路线在文化文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激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坚持“双百”方针,根本目的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事关政治方向、根本原则的问题,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 

   

  3.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文化工作方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新的理论概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4. 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主旋律是一个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精神,是一个社会发挥引领作用的主流价值,代表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趋势,体现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多样化是指内容题材、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多姿多彩、竞相发展,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呈现出新时代文艺的万千气象,反映出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主旋律和多样化是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没有主旋律,多样化就无所依归;没有多样化,主旋律也难以呈现。主旋律必须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形式、手法、风格去表现,主旋律本身是丰富多彩、不断创新的。多样化要与主旋律相呼应、相和谐,不能与主旋律背道而驰。弘扬主旋律,应当寓教于乐;提倡多样化,不能降格以求。 

   

  5.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决守住艺术审美底线、文化价值底线、社会责任底线。 

   

  一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但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二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单位要面向市场、研究市场,重视经济效益,努力在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践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无视市场经济规律,不讲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一切向钱看,忽视社会效益。要引导创作生产机构和文化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文艺审美理想、保持艺术的独立价值,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治理手段,大力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决遏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不良现象。 

   

  6. 坚持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这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内在需要,是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方法。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作家艺术家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创作个性。要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写什么和怎样写,应当由作家艺术家自己去讨论、研究和探索,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求得解决。同时,也应当明确,创作有自由,面向公众有责任,绝不能以创作自由和艺术探索之名,放弃法律和道德底线,背离国家法令、社会伦理和人民利益。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办法领导文艺,用体现文艺规律的政策要求文艺,用反映文艺规律的方式繁荣文艺,让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才华在创新中竞相展现,艺术灵感在创新中竞相迸发,形成精品不断、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逐年增长,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需要充足、优质、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学、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向新台阶。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的一切创新创造,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能不能推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作品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读的、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决定作品的成败。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文艺要热爱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需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内心深处树立牢固的人民立场,忠实地为人民代言、为人民放歌、为人民塑像。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代繁荣发展文艺,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做到“身入”,更要做到“心入”“情入”,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走进生活深处,扎根群众当中,成为普通群众的一员,在农村就是农民,在企业就是员工,在部队就是士兵,和群众完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建立深厚感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为文艺工作者蹲点生活、采风创作、挂职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带头示范作用,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 

   

  二、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 

   

  优秀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就是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递精神的力量,挺起民族的脊梁。有道德,就是要承载和展现高尚的人格追求,传递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努力实现美教化、正人伦、移风俗。有温度,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人间真情大爱,更好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纾缓压力,在触摸人的内心世界时,让人们产生共鸣。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有助于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宣传思想文化主管部门和艺术创作生产机构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集聚资源、集合力量、集中攻关,倾力推出一批具有艺术震撼力的精品力作。提高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为龙头,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科学编制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选准题材,讲好故事,多出精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把质量作为作品的生命线。端正创作思想,强化精品意识,以先贤为典范、向经典看齐,聚精会神搞创作、精益求精出精品,在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过程中攀登艺术高峰。要力戒浮躁,对艺术抱以敬畏之心,保持耐心、静心、平常心,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用心用情用功提高创作质量,形象生动地表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现实题材深受广大读者观众欢迎。文艺越贴近现实、观照现实,就越充满生机活力。要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好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推出更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深刻拨动心弦的大作力作。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努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三、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前,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受众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文艺创作如果没有新颖的表现、独到的发现,很难引起人们共鸣。唯有秉持创新精神,自觉创新、大胆创新、持续创新,不断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才能永葆文艺生机与活力。 

   

  1. 着力提升文艺原创力。综合性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跟风抄袭、肤浅浮华、概念化模式化庸俗化,虽然不都是一度创作的问题,但都跟深入生活不扎实、创作下功夫不够有密切关系。要重点扶持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好优秀电影剧本征集评选、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计划、戏曲剧本孵化计划等,切实提高作品的文学性、原创性。要着力提升电影原创力,推动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电影强国。 

   

  2. 大力推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总结以往创作经验,挖掘规律性认识,吸收文艺创作前沿性成果和外来有益文化,更新调整创作观念。要探索新的表现内容,使用多种艺术语汇,深挖和延展富有生命力的题材和主题,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在传统艺术门类之间、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之间寻找融合点,不断推进文艺形式融合创新。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适应科技进步的时代趋势,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着力增强文艺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文艺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电影高科技研发水平和运用能力。 

   

  3. 不断拓展文艺传播渠道。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 等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网络视听、电子书、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型网络载体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文艺形态样态,极大拓展了文艺传播途径。主旋律要有高频率,正能量要有大流量。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新潮流,打破传统范式,助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转变,拓宽文艺传播渠道,提升文艺创新空间。 

   

  四、大力发展网络文艺 

   

  网络文艺是新事物,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剧、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快速发展,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急剧扩大,成为参与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文艺新领域,使文艺生态、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产生深刻变化,给文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新的空间。网络文艺受众越来越多,青年一代更是成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要适应这种新趋势新变化,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一方面抓好培育和引领,加强网络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健康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加强有效规范和引导,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行业自律,解决好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问题,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实施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组织推出更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和网络视听节目,用优质内容占领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严格落实网上网下统一标准尺度。对网络剧、网络电影实行与影视剧一致的备案公示和许可制度,组建网络视听节目评审专家库。统筹网上网下播出宏观调控,存在内容、导向问题的电影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网上网下均不得播出。 

   

  五、推动优秀文艺走出去 

   

  艺术直指心灵、沟通情感,是一种世界语言。文艺作品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书画,一曲音乐,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1. 推动当代中国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实施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舞动中国、欢乐春节等重点项目,持续开展中国电影海外推广。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行多语种翻译、出版、播映、展示,推出更多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让国外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大力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力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让国外民众在感知体验和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 

   

  3.切实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政府和民间多种对外交流渠道,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影视节展等各类平台和品牌活动,把文化走出去纳入人文交流机制,向世界推介我国优秀作品和文化项目,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 

 

               

    

  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1. 坚持重心下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把各种文化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把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重大文艺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推行菜单式服务,以实效为标准,提升质量和水平。  

    

  2. 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形式,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心连心”、“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和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深入推进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导向鲜明、影响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送去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3. 组织实施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程。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大政府对面向基层文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度,促进“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文化工作者、专业艺术院团和艺术体育院校到基层教、学、帮、带,提高基层文化自我发育、自我造血功能,补齐基层短板。  

    

  二、夯实基层文化阵地  

    

  基层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夯实基层文化阵地,目的是要构建完备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 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广播电视机构、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转变。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使之成为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广泛开展在线网络文化活动,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传承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互联网 + 中华文明”行动,推进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推动文化数字资源进偏远乡村。着眼教育引导群众、服务生产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  

    

  2.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创新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应急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重大工程,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要利用好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网络文化等建设水平。  

    

  3.加强对基层文化阵地的管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文化产品提供传播渠道。  

    

  三、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基层文化队伍包括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基层专业和业余文化人才等,他们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主要力量。不断充实和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是文化建设抓基层、打基础的关键。  

    

  1. 配齐配好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公共文化机构编制,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使基层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演出团体和业余文化队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2. 做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集中培训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鼓励艺术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 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文化管理服务工作,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普通群众成为志愿者,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  

    

  四、繁荣发展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繁荣发展群众文艺,是调动基层群众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基层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1. 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发挥基层文联、作协、文化馆(站)、群艺馆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演出队、老年大学以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网络文艺社群、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等广泛开展创作活动,创新载体形式,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引导群众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 实施群众文艺品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活动,积极推动电影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精心开展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农民歌会、故事会、农民剧团演出、楹联征集、书画摄影创作等群众文艺品牌活动,培育国庆新民俗,加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文艺活动。  

    

  3. 打造更多“红色文艺轻骑兵”。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引导文艺工作者热爱人民、扎根基层,努力建设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深受百姓欢迎的文艺小分队、文化工作队等,面向基层、常态化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蕴万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滋养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源泉。从思想精神层面看,包含诸子百家、儒释道等一系列思想观念和道德传统;从制度文化层面看,包括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运转的制度规范、行为规范;从文化艺术层面看,有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书画、雕塑、篆刻等;从科学技术层面看,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从民俗习惯层面看,包括传统节庆、历法、礼仪等;从器物载体层面看,包含各民族服饰、建筑、器皿等。  

    

  我们今天要传承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发挥正能量、具有时代价值、有利于推动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总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一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中华人文精神。这三方面主要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代复一代、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包容性、和谐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禀赋、道德标准、审美风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比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都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比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需要我们倍加珍视,悉心保护传承,深入发掘提炼,不断发扬光大。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指导思想,作为必须遵循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 提炼展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就是融入亿万人民群众血脉、日用而不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是具有永不褪色价值、民族特性鲜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就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提炼展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就是要深入挖掘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激活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彰显先进理念的气度神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让道德和人文的力量滋养人心。要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讲清楚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讲清楚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2.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要强化保护意识,增强思想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生态观,摒弃只顾眼前一时之利、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错误观念。切实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统筹推动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强化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修订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推动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国家文物督查制度等,确保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城改造好、保护好,不搞大拆大建,坚决杜绝以发展的名义破坏古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和传统村落。善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强化从严管理,深入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打赢文物安全防范攻坚战。  

    

  3. 深度融入生产生活。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保起来”“护起来”,而且要“展出来”“活起来”“用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当下、走进亿万群众心里,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努力做到生活化、情境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其在服务社会、服务家庭、服务个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切实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推动有条件的文博场馆改扩建,提高展陈水平,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度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实施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更好发挥其在就业增收、服务社会、以文化人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宣传推介活动,中国国际非遗博览会等节庆活动。  

    

  4. 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国民教育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大力宣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理念,鲜活讲述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切实抓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聚焦青少年群体,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扎实推进戏曲、书法等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校园诵读品牌,使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  

    

  5. 营造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这些年,中央和地方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一系列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广播电视节目,有关部门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主题展览,推动形成了诗词热、文物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营造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要主动适应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推广手段,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各类载体,积极运用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等网络传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精心组织创作,开展丰富多样的短视频、H5、动漫、音频、直播等主题作品征集推广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实施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精心组织拍摄系列纪录片、系列广播电视品牌节目、系列公益广告。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打造品牌专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三、构建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通过横向贯通、纵向打通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统筹协调是推进传承发展工作的关键环节。应当看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极为复杂和繁重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部门,充分运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面推进传承发展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把重点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点、细化到人、具体到事,做到科学统筹、高位推进、落细落实。  

    

  政策支持是推进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框架。要全面落实各项政策,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既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确保每个重点项目都列入部门预算,又要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  

    

  全社会参与是推进传承发展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承担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各级各类媒体要大力倡导敬畏文化传统、珍爱文化遗产的文明之风,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化文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1.切实加强党对文化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文化文艺工作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激发文化文艺工作的新能量新作为,为完成好新时代新使命提供坚强保证。  

    

  2. 切实把握正确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文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文化文艺工作始终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保证文化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  

    

  3. 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全党的共同责任,不能靠文化文艺部门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政府要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更加自觉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及时研究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文化发展领导权。强化一盘棋理念,动员和推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4. 切实抓好党的建设。要选优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化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推动领导干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工作本领,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落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推动文化文艺界廉政建设,加强纪律,反对腐败,改进作风。党员文化文艺工作者首先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守党章,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中作出表率。  

    

  二、营造繁荣发展文化文艺的良好环境  

    

  1. 紧紧依靠文化文艺工作者。文化文艺工作者是文化文艺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团结带领他们共同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各级党的领导和文化文艺部门的干部要把同文化文艺工作者深交朋友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交朋友的水平,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领导的温暖和力量,自觉自愿投入党的文化文艺事业。  

    

  2. 尊重和遵循文化文艺规律。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有自身的内在法则和客观规律。作家艺术家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创造空间和宽松的创作环境。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创作个性、艺术追求,政治上高度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热情关心,让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把握好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提倡创作主题的多元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创作上努力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生态上努力实现主旋律和多样化并行不悖。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充分发展、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简单化处理,不设置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对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防止横加干涉,注意做好引导、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坚持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高度统一,真正做到团结鼓劲、尊重信任、热情帮助、有效引导。  

    

  3.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把文化文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中央支持文化文艺发展的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化文艺发展具体措施,不断加大文化文艺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文艺扶持政策,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扶持,加大对文学艺术重点报刊、重点影视项目、重点网络文学网站的扶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轮驱动,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健全政府采购、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捐资激励等制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公益性文化活动,逐步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系。  

    

  4. 依法保护文化文艺工作者合法权益。要以名誉权、著作权、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为重点,加快文化文艺领域法治建设步伐,在认真执行现有文化文艺法律法规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文化文艺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有效保护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的力度和影响力。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应本地区、本艺术门类的维权体制机制、服务载体和工作方法。  

    

  三、建设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队伍  

    

  1.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建设。建立健全文化艺术界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以全国文艺业务骨干为重点,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观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引领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加强学养、涵养、修养,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选树好典型,发挥人民艺术家、文化领域“时代楷模”等的榜样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崇德尚艺的鲜活事例,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中青年领军人物、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和新的文艺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表彰宣传。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艺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深入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推动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掌握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文化文艺工作队伍。  

    

  2. 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大文艺名家资助扶持、宣传推介力度;实施国家“万人计划”文化艺术人才项目,加大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支持他们开展创作研究、承担重点项目、参加重大活动、扩大对外交流,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改进专业艺术教育工作,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艺术行业各职业、岗位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改进与完善文化艺术人才职称职务评聘措施和办法,支持特殊专业艺术人才的学历、职称认定。  

    

  3. 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工作。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已经成为推动创作生产、提供文化服务的有生力量。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组织方式,做好团结引导、服务管理工作,发挥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中的积极作用。各级宣传、文旅、广电部门和文联、作协要伸展工作手臂,搭建成才发展平台,健全培养孵化机制、选拔使用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在项目申报、教育培训、展演展示、评比奖励等方面创造条件,在发展会员、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便利。文化园区、新的文艺群体聚居区所在县(区)以及街道(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管理和服务。  

    

  四、加强和改进评论评奖工作  

    

  1. 开展强有力的文艺批评。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讲真话、讲道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积极开展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表明立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真正成为作家艺术家的良师诤友。  

    

  2. 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当前,有的文艺评论套用西方文艺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以西方文论为标准评点中国创作实践;还有的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哪些作品在市场上受到热捧,就追踪哪些作品,对文艺健康发展产生极大危害。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地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确立美德、美学、美文相结合的创作评价标准,不断把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推荐给人民群众。建立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机制,把专家评价、媒体评价和观众评价结合起来,即时发布评价信息。严格规范内容评价管理,坚决整治通过商业手段刷排名、买热搜、伪造流量等网上炒作行为。  

    

  3. 深化文艺评奖改革。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管理,科学设置奖项,合理控制评奖数量,规范评奖程序,严格评奖标准,集中整治违规举办的全国性文艺评奖,常态化排查清理各类违规评奖活动。完善评委结构,坚持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相结合,注重评委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严肃评奖纪律,落实评委遴选、轮换、回避与保密等制度,加强廉洁自律,确保评奖风清气正。加强评奖成果的宣传推广,组织获奖文艺作品展映展播、展演展示,优先把优秀获奖作品纳入政府采购和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五、充分发挥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作用  

    

  1. 重视和支持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工作。文联、作协是党委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文联、作协的支持保障力度,切实支持其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文艺门类齐全、文艺资源丰富、文艺人才荟萃和联系面广、影响力大等优势,支持他们在思想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创作引领等方面多做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2. 改进文联、作协工作机制和方法手段。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总要求,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避免机关化、行政化、脱离群众现象,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切实加强队伍教育培训,研究建立一线创作人员全员培训制度,每年保证一定时间参与学习培训。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分类制定编剧、导演、演员等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不断完善行业自律制度和机制,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健全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建立相关文艺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开展举报受理、问题核查、道德评议等工作。  

    

  3. 加强文艺界人民团体做好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文学艺术界人民团体章程的规定,统筹兼顾,周密部署,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认真指导各级人民团体按期圆满完成换届工作。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文联、作协党的建设,选好配强人民团体领导班子,把讲政治、懂业务、能干事、愿服务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文艺界人民团体全委会、主席团、理事会建设,大幅增加基层和创作一线文艺工作者的比例,增加新的文艺群体代表的比例,提高广泛性代表性。  

    

  阅读书(篇)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 年第8期。  

    

  4.《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  

    

  思考题  

    

  1. 如何贯彻文化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2. 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文艺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