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八章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发表时间:2021-03-22   来源:学习出版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移风易俗、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主要形式,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为示范,推动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你争我赶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动局面。 

   

        第一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地位作用 

   

  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当改革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集中治理环境脏、秩序乱、服务差现象,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充分肯定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明确提出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从2005年起,中央文明委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带动各地区各部门兴起了精神文明创建热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5年2月、2016年12月、2017年11月、2020年11月四次接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对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城乡基层蓬勃发展,从“三大创建”拓展为包括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在内的“五大创建”,在全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力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和干部群众精神风貌持续改善,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 

   

  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力大、示范带动性强的精神文明建设响亮品牌,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1.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党中央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从改革开放之初整治环境脏乱差的起步阶段,再到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的广泛铺开阶段,当前已发展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的阶段。精神文明创建不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手段、工作方法,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着力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又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力推动党中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2.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任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注重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塑造人的精神风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使人们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上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 

   

  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文明创建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有效落实并充分体现到社会治理之中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管用有效的工作制度,严格的测评考核制度、评选表彰制度、动态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运用科学态度、先进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社会,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有利于推动各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创新治理方式,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有利于发挥创建活动的群众性优势,调动市民参与社会管理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同心行动,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4.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平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源于群众,根基在群众,主体是群众,目的也是群众。创建活动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推动解决人们关心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内容于群众活动之中,采用倡导激励、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的方法,使群众在参与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参与创建活动,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家园在自己手中变得越来越美好,生活质量在自己手中变得越来越高,深刻认识到开展创建活动、参与创建活动是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从而使创建活动充满勃勃生机。 

   

  5.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中央文明委成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每年要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服务人民,是精神文明创建赢得社会认可、受到群众欢迎的一条成功经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为民理念贯穿创建全过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6.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从改革开放初期整治脏乱差开始,精神文明创建就一直注重抓问题整改、抓督促检查、抓工作落实,有力推动各地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下沉工作重心、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问题,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精神文明创建注重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环境保洁、秩序维护、问题整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增进了同党员干部的感情,保持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 

   

  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工作原则 

   

  1.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找准精神文明创建的工作重点和着力点,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为中心工作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 

   

  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把为民、利民、惠民体现到创建工作各个方面,做到精神文明创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建共治共享。 

   

  5. 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6.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加强促进文明行为的立法执法工作,着力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7. 坚持改革创新。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载体,使精神文明创建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 

   

  8. 坚持久久为功。注重日常经常平常,注重落细落小落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9. 坚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汇聚全社会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程,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 

   

  1.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拓展理论常态化进农村的有效载体,努力探索引导人民学习理论、践行理论的组织方式,让理论宣传在城乡基层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更加多彩。 

   

  2. 激发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活力。通过学习传播党的科学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实践活动,能给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推动创建工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3. 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以新的思路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构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新平台、新载体,解决好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发挥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作用。 

   

  4. 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着眼点,充分发挥县一级的枢纽和统筹作用,整合调配全县域各种资源和力量,增强文化服务的综合性、适用性,提高文化供给的精准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5. 助力城乡基层治理。通过建立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中心、所、站三级贯通的体制机制,有效调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增强群众凝聚力、社会动员力,确保“平时好用、战时管用”。 

   

  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要任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以县域为整体,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重点围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充分发挥县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的重要作用,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着力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1. 三级设置。在县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县(市、区)党委书记或专职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中心办公室设在县(市、区)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在乡镇(街道)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乡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所长。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站长。 

   

  2. 盘活资源。整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阵地设施,汇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统筹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人员和公益人士等各方面力量,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统一调配、一体使用、协同运行,打破固有的行政壁垒和条块束缚,提高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 

   

  3. 建立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和引导志愿者,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也可以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队伍的组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涉农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以及学校、党校(行政学院)的在职人员,志愿者所在单位要创造必要条件支持志愿者开展活动;二是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律师、“五老”人员、退休文化工作者、文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等。要提高志愿者素质能力,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4. 明确职责。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指导乡镇、村开展工作,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对主要内容、培训教材、人员队伍、活动项目等作出计划并具体实施,做好志愿者的组织引导、登记注册、表彰嘉许、权益保障工作,依托各种平台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按照统一规划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推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活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农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展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5. 加强保障。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带头做,推动资源整合和工作落实。县(市、区)党委宣传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做好对文明实践内容的审核把关,统筹调配各种资源和力量,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文明实践工作的基本经费原则上由县级财政提供,上级财政视情予以必要支持。同时,统筹协调文明委成员单位尽职尽责、积极参与,鼓励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文明实践工作。 

   

  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内容 

   

  1. 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组织基层党员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他们领会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理念、实践要求,更加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广泛深入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宣讲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帮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开展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活动。 

   

  3. 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走进农村群众、融入日常生活。 

   

  4. 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乡村广场舞表演、地方戏曲汇演、群众体育比赛、读书看报、文艺培训等活动,提振群众的精气神。 

   

  5. 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宣传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坚持为民服务,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求实务实,针对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等组合式活动;坚持重在实践,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引导农民实践参与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技能传授相统一,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坚持用好网络,积极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资源,运用县级政府门户网站,运用“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相映生辉;坚持抓好重点,县、乡镇、村各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对农村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可以在返乡期间或在相对集中的工作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 

   

            第三节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一、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重要作用 

   

  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心,是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和扩散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重要依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用“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之以恒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打造城市精神,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以城市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抓好创建文明城市这个“龙头”,以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1. 提振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有力提高市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引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有效发挥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的积极作用。 

   

  2.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注重加强公共文明引导、培养现代文明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各种不文明行为开展集中治理,营造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风尚良好的浓厚氛围。 

   

  3. 改善城乡社会环境。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集中整治农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薄弱环节,扎实推动环境治理从城市主干道、商业大街向背街小巷延伸,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城中村、农村地区延伸,使环境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4.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各地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的重要途径,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让城市更有气质、更有品位、更有魅力,很多城市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推动各地加强“放管服”改革,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务精准性有效性,使城市公共服务更加规范化便利化。 

   

  6.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注重在环境卫生、城市管理、窗口服务、医疗卫生、学校教育、交通秩序、诚信经营、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生态保护等民生实事上下功夫,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让群众得到实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城市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机制迅速转化为疫情防控机制,在短时间内实现全民动员、全面部署、全市联动,显示出创建工作独特优势。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集中治理城市环境卫生,持续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推进,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市群的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大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推动城市科学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促进城市生产发展、生活宜居、生态良好,打造城市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1. 强化正确政治方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贯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全面落实到创建文明城市实践中,转化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举措。组织城市各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到基层一线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2. 服务城市中心工作。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围绕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中心工作,围绕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3. 突出思想道德内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关系,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组织各类媒体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主题词,在公共场所刊播展示公益广告,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宣传文化阵地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推进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餐桌行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大力选树和学习宣传先进模范,运用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带有仪式感的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印发市民文明手册,打造城市文明新风。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加强“使用公筷公勺”和“排队一米线”等文明倡导,培育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4. 注重为民靠民惠民。多办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的好事实事,认真做好环境卫生、城市管理、窗口服务、医疗卫生、学校教育、交通秩序、诚信经营、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生态保护等民生实事,着力提高城市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的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构建包括便民市场、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在内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人性化服务,让群众感受到身边的变化,享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实惠。建立健全群众监督评价机制,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投诉渠道,采取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方式查找问题短板不足,认真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推动创建工作成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在城市新闻媒体和公共场所宣传展示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让群众知晓和理解创建工作为民利民惠民的宗旨,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依托搭建群众便于乐于参与的创建工作平台,调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主人翁精神,引导群众齐心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5.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把整治环境脏乱差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市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减少疫病传播途径,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公共交通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工作,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对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强日常环境保洁,做到垃圾及时清理、分类处理;加大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维护力度,规范设置清晰易懂的交通标识,加强对市民遵守交通规则、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教育引导和日常管理;治理公路、河道沿线和城市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薄弱环节,整治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乱贴小广告等问题,推进对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的规范化治理、合理化疏导、人性化管理;提升城市人防、物防、技防、消防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遏制重大安全事故,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这些实际措施实现城市环境干净整洁、交通规范有序、社会治安良好,让城市更和谐、更有序、更宜居、更有魅力。 

   

  6. 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建设绿色城市、节能城市、海绵城市,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提升城市空气质量;通过加强城市河湖管理、加快水污染防治、有效消除黑臭水体,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城市生产发展、生活宜居、生态良好,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群众更好享受生态文明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 打牢创建基层基础。从小处着眼、从基层抓起,激活城市文明的“细胞”,夯实城市文明的根基。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活动,调动各行各业职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文明优质的服务。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活动,把好事做到群众身边,把宣传做到百姓眼前,把文明传播到千家万户,吸引城乡群众广泛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创建格局。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以好家风支撑起文明城市的好风气。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 

   

  8. 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等文化阵地,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突出综合性、注重适用性,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提供更多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人们的文化需求,全力保障市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幸福感。调动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9.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治理垃圾污水,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移风易俗,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创建文明村镇,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经常化,组织文明单位帮扶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城乡居民既共享经济发展红利,又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10. 保持创建常态长效。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城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切实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经常听取汇报、调查研究、掌握动态、解决问题,凝聚全市力量把创建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加强促进文明行为的立法执法工作,完善市民守则,制定行为规范,以法治化促进创建工作常态化。在创建工作实践中坚决防止“突击工作经常做、经常工作突击做”“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问题,坚决摒弃不注重实效、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平时工作不扎实、测评迎检搞突击的弄虚作假行为,坚决杜绝折腾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劳民伤财现象。 

   

  三、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及动态管理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价,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综合发展成果的最高荣誉,是社会普遍公认的综合性强、含金量高、公信力大的城市荣誉称号。2005年以来,中央文明委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经过多年实践,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标准严格、实用有效的评选制度和评选办法,确保评选结果经得起群众和实践检验。在三年创建周期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一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城区,中央文明办每年对提名城市、城区组织第三方测评,以三年测评加权平均成绩作为评选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的基本依据。根据城市类型和工作实际,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分为省会(首府)和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市和县,直辖市城区4个组别,中央文明办分组别进行测评排名,从每个组别中择优选取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城区。 

   

  为客观评价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成效,中央文明委颁布《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作为评选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依据。测评体系注重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可比性,较好解决测评指标如何筛选、“软指标”如何量化、分值如何合理配置、群众标准如何体现等难点问题,改变过去评价工作笼统粗放、定向多定量少、凭感性靠印象的做法,为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客观评价标准。测评体系明确通过网上材料审核、实地暗访考察、入户问卷调查三种方法,对各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成效进行全面考核和客观评价,努力使文明城市测评结果真正与城市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与城市对创建工作的投入程度、与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改善程度、与市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程度成正比,切实发挥好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对各地创建工作的导向作用。 

   

  为突出文明城市创建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全国文明城市的美誉度公信力,中央文明委颁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从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保护、诚信建设、创建工作机制等方面确定具体负面清单项目,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从轻到重分别实施罚扣测评分数、通报批评、停止全国文明城市资格一年、取消提名城市参评资格、取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等惩戒办法,划定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底线”和“红线”。通过建立这种“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有力督促了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确保了文明城市创建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节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一、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重要作用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的伟大创造,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建设美丽乡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 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农村人口数占总人口数超过一半,国土面积大部分在农村。创建文明村镇,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实现全面小康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2. 增强农民群众满意度。创建文明村镇使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乡风民风更加淳朴、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完善中国特色乡村治理途径。创建文明村镇有力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吸收借鉴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因素,为改进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作出新的贡献。 

   

  4.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千千万万个美丽乡村。创建文明村镇,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方面的优势,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二、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把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卫生、教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联动起来。 

   

  1. 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素质。创建文明村镇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要着眼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科学素质,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2.着力淳化农村乡风民俗。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是创建文明村镇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针对奢侈浪费、炫富斗富、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引导农民群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3.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房屋庭院既是生活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增强农民幸福感的一个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务求实效,做好乡村规划,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治理垃圾污水,引导农民群众合理布局、美化绿化家庭院落,真正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 

   

  4.着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要把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作为关键环节,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三、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基本途径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落实在基层,主体是农民。要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创建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同向同力的良好工作局面。 

   

  1.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作生活在农民群众中的优势,不断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提高组织推进群众性创建活动的能力和本领。 

   

  2. 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五老”人员等是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示范作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沟通协调作用、和谐家庭邻里关系中的促进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乡风。 

   

  3. 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反哺作用。以乡情为纽带,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关心支持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用他们的阅历见识、资源积累、学识专长、创业经验来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发展。 

   

         第五节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一、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重要作用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实现基层单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下,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得到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内涵不断丰富,创建形式更加多样,创建领域逐步拓展,有力促进各行各业加强道德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新风、塑造良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1. 提高行业文明程度。通过创建文明单位,有利于加强职工理想信念教育,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培育高素质从业人员,提高行业整体文明程度。 

   

  2.提升行业服务质量。通过创建文明单位,有利于推动各行各业特别是窗口单位高效规范办事、优质诚信服务,促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有效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及“冷硬横推、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把服务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3. 促进单位全面发展。通过创建文明单位有利于引导干部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增强单位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主要内容 

   

  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个宗旨,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职业道德、涵养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完善职业规范为工作重点,以建设团队文化、提高员工素质、树立行业新风、履行社会责任为基本要求,以服务中心工作、促进业务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塑造良好形象为创建导向,深入推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促进单位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升。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圆梦中国人”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 深化职业道德建设。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最美职工”评选、职业道德实践等活动,推动职工群众积极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3. 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升职工群众法治素养。 

   

  4.激励职工建功立业。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主题实践和技能竞赛活动,引导职工群众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5. 深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单位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建+文明创建”模式,形成党建带创建、创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优势,强化思想引领、困难帮扶、法律援助等措施,引导职工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6. 注重涵育团队文化。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培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单位凝聚力向心力。培育提炼企业精神,完善企业文化体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7. 促进科学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政务公开、厂务公开,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发挥职工代表大会重要作用,鼓励职工代表参与单位治理。加强民主监督,健全民主评议、激励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宽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监督渠道。 

   

  8. 积极打造优质环境。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扎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改善提升窗口单位服务条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深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健康素质。 

   

  9.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着眼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发挥单位自身优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三、创建文明行业是创建文明单位的实践升华 

   

  行业是单位的集合体,创建文明行业源自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单位是创建文明行业的基础性工作,创建文明行业是创建文明单位发展的更高阶段和必然结果。看一个行业是否文明,既要看主管部门和龙头单位的文明形象,又要看其所属各个具体单位的文明程度,文明单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文明行业创建的整体水平。 

   

  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突出抓好窗口行业和窗口单位创建工作。政务窗口单位文明创建,优化政务流程,推动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服务窗口行业文明创建,要重点抓好社保、医保、住房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行业的创建工作,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推行“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 

   

  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所属系统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组织协调,建立完善行业文明创建工作规划,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行业协会要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功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行业制度,更好地担负起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职责,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公信力。 

   

            第六节 创建文明家庭活动 

   

  一、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重要作用 

   

  创建文明家庭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以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1. 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可以引导广大家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家庭观、国家观、民族观,提升家庭的精神追求。 

   

  2. 培育亿万家庭的家国情怀。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可以引导广大家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用4亿多家庭、14亿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可以引导广大家庭树立正确育人观、成才观,既重言传更重身教,既教知识更育品德,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知行合一、健康成长。 

   

  4. 弘扬良好家风助推社会风气。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创建文明家庭活动,有利于传承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等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弘扬家庭美德,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二、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主要任务 

   

  创建文明家庭,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1. 注重家庭。在城乡基层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家庭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绿色节俭、热心公益。顺应城乡家庭的新变化,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更多家庭参与创建活动。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聚焦人们普遍关注的子女教育、居家养老、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等,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使创建活动接地气、贴民心。引导每个家庭自觉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行业规范、市民守则、村规民约,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的家庭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 注重家教。牢牢把握品格塑造、人格养成这一根本,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引导家长重言传、重身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孩子当好榜样、做好示范。依托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拓展家庭教育空间。 

   

  3. 注重家风。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宣传普及好的家训家规,努力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要运用节日节庆涵育家风文化,运用社区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开展家风评议活动,形成有利于家风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方法途径 

   

  1. 搭建社区平台。在城乡社区组织开展健康公益、亲子娱乐、邻里文化、体育健身、摄影书画、厨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家庭文体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分享互助的平台,吸引社区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鼓励每个家庭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活动,增进邻里团结,融洽邻里关系。倡导邻帮邻、户帮户,围绕扶贫济困、扶老助残、化解矛盾、心理咨询、便民服务等,在社区广泛开展家庭志愿服务活动。与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村镇创建相结合,形成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2.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宣传舆论和文化产品的引导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互动访谈等形式,发挥“两微一端”、短视频等优势,扩大文明家庭的社会影响。鼓励创作更多有利于提升家庭文明的文艺作品,抓好家庭题材作品的规划和生产,运用文学、影视剧、戏曲、音乐等形式,运用网络文艺等新业态新样式,生动活泼地弘扬家庭美德、家庭文明。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制作一批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加大刊播力度,引领社会风尚。 

   

  3. 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亲情观,追求健康的家庭生活,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教育管理好子女、亲属,带头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发挥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教育、自律、引导作用,发挥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名人名家、明星名流等公众人物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履行家庭责任。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让他们珍惜荣誉、担起责任,现身说法、具体示范。 

   

          第七节 创建文明校园活动 

   

  一、创建文明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高办学治校整体水平、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是激励青少年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有利于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推动大中小学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有利于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倾注强大青春力量;有利于推动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通过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打牢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基。 

   

  二、创建文明校园活动的主要内容 

   

  1. 锻造理想信念。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认真履行办学治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对课堂教学、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心决心。 

   

  2. 弘扬主流价值。旗帜鲜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将其融入学校章程和校规校纪,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立志奉献人民、报效祖国。 

   

  3.涵育中华文化。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大力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运用校训校史启迪激励学生,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4. 滋养文明风尚。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育和支持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将参与志愿服务纳入学生评价考核的制度体系。打造整洁有序、优美雅致、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在抓好硬件建设、校园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真正做到环境怡人、以文化人。 

   

  三、创建文明校园活动的工作途径 

   

  扎实做好文明校园评比表彰工作,要持续提升创建水平,扩大创建覆盖面。 

   

  1. 坚持系统推进。准确把握创建文明校园的目标任务,推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引导学校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自觉,将思想道德建设好、领导班子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校园文化建设好、优美环境建设好、活动阵地建设好“六个好”标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持续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校园文明程度。 

   

  2. 加强动态管理。制定落实文明校园评价细则,组织推荐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切实做好日常指导和检查考评,促进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强化各级各类学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组织师生广泛参与,让文明校园创建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在共建中共享、在参与中提高的生动过程。 

   

  3. 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召开推进会和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优秀案例分享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示范带动学校提升创建水平。开展丰富有趣的风采展示活动,组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深度报道各级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学校,提升文明校园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叫响文明校园品牌。 

   

      第八节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的使命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培养时代新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多个方面,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实现这个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从小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涵育道德情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才能把未成年人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2. 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进开放,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当代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思想选择性、差异性显著增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成年人的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广大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培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长大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培养树立一批青少年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未成年人心有榜样、行有方向。各地中小学校通过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等方式,积极推选、大力宣传各级好少年,展示当代未成年人爱党爱国、奋发向上、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营造“榜样处处有、人人可学”的浓厚氛围。组织未成年人以好少年为榜样,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见贤思齐、知行合一。 

   

  2.“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实践。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青少年在清明节祭奠英烈,在“七一”唱响爱党爱国歌曲,在“十一”与国旗合影,引导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情感。 

   

  3. 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国画、中华武术进校园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推动未成年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4. 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学校、社区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组织设计更多面向青少年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未成年人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5.“劳动美”社会实践。组织青少年到农村、城市的各种行业进行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 

   

  6.“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建好用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织专家深入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巡讲,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强化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帮助未成年人塑造坚强意志品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育人体系 

   

  以平台阵地、氛围环境、制度机制为桥梁纽带,积极推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建设,形成育人合力。 

   

  1. 拓展校外教育阵地。积极推动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强化公益属性,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作用,坚持基础性、普及性原则,加强资源整合,拓展活动内容。制定配套管理措施和财政补助政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等开设未成年人专场,依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为未成年人主题教育、考察探究、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和服务。 

   

  2. 建设社区育人平台。依托社区各种阵地设施和人才资源,拓展未成年人社区活动空间,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格局。设立社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指导站,根据未成年人需求,提供资源对接、信息交流、项目培育、宣传推广等服务,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开展文体、科普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面向社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特殊家庭儿童等重点群体做好心理支持与帮扶。 

   

  3. 治理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对娱乐场所的分级分类管理。净化荧屏声频,整治低俗不良广告,禁止新闻媒体和商业平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不宜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节目。加强少儿文艺创作、表演队伍建设,做好未成年人文化产品规划,组织创作生产优秀儿童文学、儿歌、儿童剧、影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强化对网络游戏、动漫、微视频等的价值引导。注重舆论环境建设,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 

   

  4. 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划指导、督促检查、组织协调。支持培育青少年事务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拓展未成年人德育队伍,丰富活动载体,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 

   

         第九节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一、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开创志愿服务事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广大志愿者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热情参与、真情奉献,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志愿服务体现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培育时代新风,积极推动人们无私奉献、互帮互助,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使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2. 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志愿服务既体现人们对高尚精神境界的美好向往,又顺应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内在追求,是人民群众乐于参与、踊跃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能够引导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涵育道德情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3.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志愿服务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生动实践,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与缺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能够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自主管理自身事务、协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治理的广度、深度和效率,以共建推动共治、以共治促进共享。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志愿服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和参与度,着力弘扬志愿精神,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之路。 

   

  1. 推动理论普及。志愿服务作为宣传普及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组织和吸引各行各业中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好、表达能力强的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真心投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宣传新思想、阐释新理论,让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真点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 服务百姓民生。围绕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法律援助、交通安全、社会救助、紧急救援等领域,打造一批群众急需、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残障人士等群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多办扶危济困的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帮助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鼓足奋斗的勇气。围绕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把志愿服务资源力量下沉到城乡社区,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事务,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3. 服务国家战略。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优良传统。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志愿服务要在大局中找准方位,在大事中实现价值。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投身改革开放主战场、经济建设第一线、社会服务最前沿。 

   

  三、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制度建设是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机制,为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总体谋划,统筹资源力量,搭建工作平台,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物质保障。各级文明委承担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职责,要优化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力量,推动形成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文明委成员单位要立足本职、发挥优势,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切实抓好各自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 

   

  2. 加强志愿服务队伍、项目和阵地建设。加大对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的扶持支持力度,在项目开发、能力培养、业务合作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使志愿服务组织更好地承接公共服务、参加公益创投、获取政府补贴与社会捐赠,不断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围绕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百姓生活,设计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发布制度、做好宣传推介,吸引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扩大志愿服务站点的覆盖面,以城乡社区、公共场所、窗口单位为重点,推动志愿服务进医院、进车站、进商场、进景区,开展社区、高校志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阵地广泛覆盖,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现实。 

   

  3. 培育志愿文化。广泛普及志愿知识、志愿文化,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开展普及教育,重视青少年志愿服务基础教育,完善各学段志愿服务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积极宣传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 100”先进典型,善于用文艺作品阐释志愿精神、鼓舞志愿行动,引导更多人在“帮助他人、收获快乐”中感受志愿服务的精神和魅力。 

   

  4.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完善登记管理、资金支持、人才培养、项目运作、监督评估等配套制度,研究出台税收保险、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机制,制定志愿者嘉许和回馈办法,健全志愿服务星级认定制度,改进学雷锋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机制,切实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服务开展提供支撑。 

              

        第十节 文明社会风尚行动 

   

  一、诚信建设制度化 

   

  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重视诚信、倡导诚信、弘扬诚信,明确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使人不愿失信、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诚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但应当看到,目前总体上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有待提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还不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见利忘义、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败德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缺失仍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 

   

  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基础在于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要推动各个领域建立信用信息记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完善多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畅通守信“绿色通道”,加强失信惩戒,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使褒扬守信、惩戒失信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应当看到,推进诚信建设,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既要靠他律,也要靠自律。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广泛宣传普及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治理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积极培育诚信文化,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们的内在追求和行为习惯。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制定诚信公约,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不断提高。 

   

  二、文明旅游 

   

  大力开展文明旅游行动,要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提升公民文明出游意识,增强公民文明出行的自觉性,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1. 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广泛传播文明旅游理念和常识,定期宣传“中国好游客”“中国好导游”等先进典型。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提高宣传到达率、渗透率。提升重点旅游场所的宣传,提高宣传的可视率。加大对有悖公德、伤风败俗、损害中国公民形象等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 

   

  2. 丰富文明旅游主题实践活动。抓好“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主题活动品牌,开展“文明旅游百城行”“你是最美的风景”“文明旅游背包行”“文明旅游我最美”等系列活动,积极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让人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加强旅游安全教育,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公民的旅游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提升旅游行业文明程度。牢牢把住旅游关口,做好护照关、组团关、出境关、交通关、落地关、行程关“六关”工作,突出抓好关口一线人员的教育引导。加强导游领队教育管理和培训,认真执行“行前说明制度”,褒奖优秀导游领队,及时清理不符合资质的导游领队,打击“黑导游”和“野导游”。加强景点景区交通设施、便民设施建设,巩固和扩大“厕所革命”成果。发挥旅游企业“红黑榜”制度的导向警示作用,促进旅游行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积极推动 A 级景区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员工素质,树立行业新风。 

   

  4. 推进文明旅游法治建设。推动文明旅游入法入规,落实《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旅游不文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旅游市场执法,提升“黑名单”威慑力。深化旅游文明信用体系建设,将旅游企业、导游领队、游客的信用体系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力度。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旅游协会、景区协会等行业组织要健全完善行业规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文明餐桌和“光盘行动” 

   

  餐桌浪费、包装过度和奢靡之风,是不良生活方式的反映,与提倡节俭、绿色、低碳的价值理念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背道而驰。要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文明餐桌和“光盘行动”,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 

   

  1. 抓好示范带动。把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创建工作之中。各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要带头勤俭节约,树立良好形象,把崇尚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落实到城乡基层。 

   

  2. 推广先进典型。做好“光盘行动”等经验的宣传推广,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健康生活。聚焦文明餐桌、简约包装、节俭生活、绿色出行等内容,积极推广成效突出、群众认可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引导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养成节约习惯。着眼日常生活和群众身边的小事,以节粮节水节电、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采购低碳环保产品等为切入点,引导人们珍惜资源、文明消费。 

   

  3. 发挥表率作用。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坚持从严从简,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能源、水、粮食、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引导干部职工增强节约意识、珍惜物力财力,积极培育和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机关文化,以自身良好形象示范带动全社会形成绿色节俭之风。 

   

  4. 加强舆论监督。组织各类新闻媒体针对餐桌浪费、包装过度和生活侈靡等现象开展集中曝光,推出抨击铺张浪费现象、倡导绿色生活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言论,树立和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鲜明舆论导向和浓厚舆论氛围。 

   

  四、公益广告宣传 

   

  公益广告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具有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感染力强、贴近群众的特点,遍及各类媒体媒介,覆盖城市公共空间,发挥着普及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传播文明理念、振奋人们精神、引领时代新风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理想信念、爱党爱国、传统美德、文明新风等重点选题,汇集创作力量,推出优秀作品,广泛刊载传播,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流价值,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1. 把握宣传主题。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能够广为传播、打动人心、产生共鸣,关键在于其倡导正确价值理念,蕴含丰厚思想内涵,传扬崇高精神品格。要牢牢把握宣传主题,进一步突出公益广告的思想道德内涵,突出宣传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宣传时代主旋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宣传文明新风尚,凝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围绕绿色环保、健康生活、文明行为、良好心态、环境保洁、共筑新风等主题,广泛开展“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公益广告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精心策划制作。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产品,必须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把创新的理念很好体现在策划、制作之中,使公益广告富有美感、饱含时代感、充满真情实感、体现地方特色,让人们既受到教育,又有美的享受。 

   

  3. 做好刊播展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在新闻媒体重要版面和时段刊播公益广告,在公共场所广泛宣传展示公益广告。公共场所的公益广告要注重宣传展示效果,做到与城市景观风貌相融合、与地方历史文化相承接、与本地市民接受方式和欣赏习惯相契合,真正发挥公益广告传播文明新风尚的应有作用。 

   

  五、振兴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精心设计、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中国精神,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1.突出培育家国情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 

   

  2. 挖掘展现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辞旧迎新、祝福美好,慎终追远、缅怀先烈,责任担当、精忠报国,忠贞爱情、家庭和睦,阖家团圆、喜庆丰收,尊老敬老、厚德仁爱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 

   

  3. 创新理念方法手段。紧扣时代主题,顺应群众节日生活多样化、个性化新特点,创新活动方式,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呈现方式。 

   

  4. 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坚持需求导向与实践导向相结合,适应不同群体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搭建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平台载体,推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节日活动、节庆产品,推动传统节日更好地走进人们生活、浸润人们心田。 

   

  5. 兼顾不同地域特色。科学把握地域差异和节日文化习俗,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创造,确保节日文化活动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健康向上。尊重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阅读书(篇)目 

   

  1. 习近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版。 

   

  2. 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 中央文明办一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学习出版社2020年版。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新时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如何理解、把握新时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整体布局和具体方面? 

   

  3.如何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工作的作用? 

   

  4. 如何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