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第十章 对外宣传工作
发表时间:2021-04-06   来源:学习出版社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外宣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对外宣传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外宣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的风范和魅力,充分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第一节 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为国际社会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当前,对外宣传工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同时面临最大压力。要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世界大变局和中国大发展之间的历史性交汇,牢牢把握服务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增进了解和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引导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生动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成就,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国特色和创新创造。积极宣介中国共产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尊重每个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积极宣介中国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与繁荣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对外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有利条件。 

   

  二、捍卫国家利益 

   

  当前,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对外宣传工作的压力明显增加。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他们极力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进行歪曲、丑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否定。历史和现实一再说明,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境外敌对势力和境内一些组织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散布“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企图孤立中国,唱衰中国;另一方面,企图割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处心积虑地炒作我内部热点难点问题,煽动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将具体问题炒作成政治问题,将国内问题炒作成国际问题,伺机发动“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宣传工作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面对敌对势力的攻击抹黑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同时,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研究部署有效的反制措施,回击各种反华论调,有力维护国家形象。 

   

  三、坚持开放包容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的差别,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别。一种文明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以虚怀若谷的胸怀、开放务实的态度与世界广泛对话、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外宣传工作既要贴近中国实际,反映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也要贴近国际关切,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向国际社会展示新时代中国对于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四、务求客观平实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国际社会有些人一直不愿意正视中国的发展成就,不愿意承认中国的成就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宣传工作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积极宣介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确立为自身的使命,并为此不懈奋斗,生动宣介中国人民依靠勤劳、勇敢、智慧、团结开创美好家园、建设伟大国家的奋斗实践,反映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阐明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与此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世界格局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在经济、金融、科技、军事等方面仍占有明显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追赶和学习的过程。坚持平实平和、理性对话,注重场合感和分寸感,不说过头话,避免高调张扬,既不夸大,也不回避;既讲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讲我们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看待我国发展阶段,理性对待我国发展成就。 

   

  五、做到精准传播 

   

  对外宣传工作既要重视对外传播,又要重视在外传播。坚持“一国一策”,制定国别传播方案,推动传播阵地前移,深入实施本土化战略,选题策划、制作生产、传播推广等环节前置,更加精准地定位新闻产品和传播对象。坚持“内容为王”,加强信息内容供给侧改革,使新闻产品更具吸引力,接本土“地气”,聚当地“人气”。适应当地文化传统、接受习惯和受众需求,用好本土化人才,做好本土化包装,打造贴近本土、特色鲜明的优质内容产品,更好地赢得市场、赢得受众。加快调整媒体驻外机构职能,探索“一岗双责”、内外兼顾的工作模式,鼓励打造海外本土化制作中心、传播中心、推广中心,既要把国际新闻传回来,更要把中国故事讲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舆论竞争。加强国别传播研究,深入外国受众的文化语境,了解他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话语风格,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个性化的传播策略,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六、讲求外宣实效 

   

  对外宣传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把握好时,就是要掌握有利时机,无论是社会热点应对还是突发敏感事件处置,都要强化时效意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引导先机,争取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把握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掌握火候,根据不同情况恰如其分地掌控引导的密度、强度。对于境外媒体的负面报道、别有用心者的攻击污蔑,既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又要讲究策略,有理有利有节,有时也可不予理睬,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把握好效,就是要以效果为导向,遵循外宣规律,讲究外宣艺术,把想说的与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对外宣传更加鲜活生动,更富有吸引力、感染力。把握好时度效,不仅是工作要求,也是宣传艺术,需要在对外宣传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 

   

        第二节 对外宣传工作的使命和任务 

   

  一、讲述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指出,从传播规律看,故事最有吸引力,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练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特别是在 2018 年 8 月 21 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九个坚持”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表率,多年来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语言朴实清新,文字优美生动,内容深入浅出,道理明白易懂,展现了政治家的丰厚学养和深厚积淀,彰显了国家元首的宽阔眼界和宽广胸襟,凸显了大国领袖的睿智思考和高超技艺。这些重要论述、重大部署、重要实践,为做好新时代外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成功经验。 

   

  要积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回答好世界的“中国之问”。讲述好中国故事,要满怀信心地讲,坚定“四个自信”,大大方方地讲清楚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和改革开放 40 多年取得的成就;立场坚定地讲,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深刻揭示精彩故事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客观全面地讲,既要自信地讲取得的成绩,又要坦然地谈存在的问题;理性平和地讲,善于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以开放从容的心态纠正误解和偏见,用理性平和的话语阐释中国立场观点;有血有肉地讲,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把客观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使国外受众愿意听、能接受;融通中外地讲,善于用国际社会能够听得懂、可接受的话语,使我们的话语既有“中国味”又具“世界范”。 

   

  二、构建好中国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对外话语体系承载着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旨在更有效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团结凝聚更多朋友,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舆论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影响国际舆论,提出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为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重要著作多语种版本的出版发行,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起到表率典范作用。 

   

  主流媒体在外宣工作中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的外宣“三贴近”原则,注重用事实、数据和案例说话,用小切口折射大图景、用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对外特色更加鲜明。智库学者在国际知名媒体、高端论坛和学术刊物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发声亮相,提升了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要坚持国家站位,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观察国际问题,努力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坚持全球视野,深入挖掘中国实践的世界意义,充分展示中国事务的世界影响,对于关系人类发展、世界和平、国际稳定的重要议题,用国际社会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中国观点、反映中国视角、提出中国方案,有效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坚持用事实说话,把握好正面宣传与客观报道的平衡,大大方方讲成绩,从容不迫谈问题,敢于直面敏感问题;坚持平等交流,以理服人、以诚待人,在互动交流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阐释好中国特色 

   

  在新时代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观念,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是当代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就是要把中国特色向世界讲清楚、说明白。 

   

  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讲清楚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四、展示好中国形象 

   

  外宣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努力在世界上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国家形象由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构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仍存在反差。要注重展示好中国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国家形象塑造工作。加强国家形象系统研究和整体策划,把日常外宣工作和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在外宣工作中充分体现国家形象要素,使中国形象更加具体更加闪亮。 

   

          第三节 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 

   

  一、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高度关注。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国际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做好重大主题对外宣传,加强权威信息发布,更好展示中国共产党形象、中国领袖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中国人民形象、中华民族形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的人民观、发展观、世界观,是国际社会了解认识新时代中国的“总钥匙”。要把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以及出席重要国际会议的对外宣传,通过新闻报道、媒体合作、智库交流、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及时充分报道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展示我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宣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引导国际社会更好了解我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成就。 

   

  积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国际传播工作,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思想之窗。截至 2020 年 10 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已推出33 个语种、38 个版本,第二卷已推出 12 个语种、15 个版本,第三卷推出中、英文版。《之江新语》已推出中、英、法、日、德、西、西文(古巴版)7 个语种版本。《摆脱贫困》已推出中、英、法、西、西里尔蒙古文 5 个语种版本。《习近平谈“一带一路”》已推出中、英、法 3 个语种版本。《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已推出中、英、法、西、俄、阿 6 个语种版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英文版和第二卷中文版,《摆脱贫困》英、法文版电子书已在亚马逊、赛阅、掌阅、易阅通等数字阅读平台上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图书多语种版已成为国际出版领域“现象级”读物。2014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 月,在国外共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署名著作首发式、读者会 30 场,其中 7 场有外方国家元首(首脑)出席或致贺信。这些国家领导人热情称赞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对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表示钦佩。 

   

  二、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工作 

   

  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是伴随新中国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1983 年 2 月,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开启了我国新闻发布的历程。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发布取得长足发展。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三个层级的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设有新闻发言人200多位且绝大多数由厅局级以上干部担任,大多数部门和地方制定了日常新闻发布、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新闻发布、外媒采访服务等文件,建立了舆情、口径、专家解读等机制。以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为基础,使新闻发布活动不断丰富。从最初少数国务院部门率先举行记者会,到现在国务院新闻办一年举办发布会 200 多场,各地各部门每年举办发布活动数千场,几十个部门定时定点发布信息,内容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港澳台、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政策举措。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坚持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现场发布与网上发布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的信息发布机制,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省(区、市)举行新闻发布会 1000 多场,围绕国内外关注的疫情形势、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等热点问题,发布大量权威信息。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新闻发布工作。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此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等党中央部门和 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举行了发布活动。2017 年《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提出“建立和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2020 年 10 月 30 日中共中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目前,新闻发布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新闻发布会,发布党和政府的权威信息,结合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回应关切。二是吹风会,向媒体进行深度解读,解疑释惑。三是集体采访、专访,安排媒体就有关主题进行多家或独家采访。此外,还可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答复记者问询,通过新媒体平台、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官方名义发布新闻公报、声明等,阐明有关立场态度观点。 

   

  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发布工作,加强新闻发布培训特别是加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培训,积极研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有效扩大培训覆盖面。发挥政府白皮书政策宣示、政府文告重要作用,全面介绍我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原则立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截至 2020 年 10 月,国务院新闻办共发布政府白皮书132 部。 

   

  三、做好重大主题对外宣传 

   

  做好重大主题对外宣传,对于展示和塑造中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要做好重大活动的对外宣传。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宣传议题、宣传主题,通过组织策划撰写重点文章、组织外宣媒体集中采访、组织办好专题专栏等方式,有序开展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对外宣传,高扬主基调、打好主动仗。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以及博鳌亚洲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边会议,响亮发出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做好改革开放对外宣传。生动活泼地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深入阐明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向外界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声音。做好经济形势对外宣传。积极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生动讲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故事,深入阐释我经济政策、发展亮点和新发展理念,稳定预期、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中国经济光明前景。做好中国发展理念对外宣传。宣介中国在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的进展和成就,引导国际社会更好理解和认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做好涉新冠肺炎疫情对外宣传,充分宣介中国抗疫的艰辛历程和中国抗疫的努力、成效和贡献。 

   

  四、积极开展对外舆论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别人乱说了一通,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和纠正,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无语”“失语”,就会以讹传讹,影响我国形象和利益。近年来,在涉我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问题上,我们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积极围绕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主动阐明我国政策立场主张,及时澄清模糊认识,有力驳斥错误论调,抢占道义与舆论制高点,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知,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要充分认识对外舆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着力提高对外舆论斗争的针对性实效性,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言论,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旗帜鲜明地发出中国声音,有力有效开展对外舆论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要提高反应速度,针对反华势力对我的攻击抹黑和炮制的谣言谎言,第一时间开展批驳,澄清事实。 

   

             第四节 积极开展人权宣传 

   

  一、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功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文明多样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不断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始终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各项权利,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及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开展人权宣传,讲好中国人权故事,争取国际人权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了解和理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是新时代人权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5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我国举办的重要人权国际会议致贺信,并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论述,就中国和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权观的集中表达,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工作的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宣传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宣传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宣传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发展道路和保障模式,人权事业必须也只能按照各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加以推进;宣传国际社会应该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开放、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着力推进人权理论研究与话语体系建设。组织人权课题研究,举办发展权、和平权、中国梦与人权、人权法治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权等理论研讨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权理念。其基本点包括人权是历史的、发展的;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人权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有机统一;整体推进各项权利是人权实现的重要原则;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人权实现的重要标准;公正合理包容是国际人权治理的基本原则;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权的最高价值追求等。 

   

  持续凝聚人权舆论正能量。连续实施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发表《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等多部白皮书,发布年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人权蓝皮书)。开展人权主题宣传,阐释我人权主张和成就,讲好中国人权故事。面对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外宣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倡导加强国际团结合作、携手战胜疫情,共同护佑人类生命和健康,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推动普及人权知识,提高全社会人权法治意识。 

   

  不断开辟人权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边人权会议,打造北京人权论坛、南南人权论坛、中欧人权研讨会等人权交流高端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权国际交流,推动人权项目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人权话语权。 

   

  二、有效开展国际人权舆论斗争 

   

  人权领域是我国与国际反华势力开展舆论斗争的重要战场。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片面强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忽视广大发展中国家关于保障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和发展权的诉求。我国在以联合国人权机制为主的多边场合与观点相近国家高举发展权旗帜,强调所有人权同等重要不可分割,倡导重视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自 2006 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以来,我国已五度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先后三次接受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并顺利通过核可。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促人权”“合作促人权”等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安理会等机构的决议,为推动国际人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国际上各类反华组织炮制出笼的涉华人权报告,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有力反击。针对美国年度国别人权报告涉华部分对我人权状况的不实指责和诬蔑抹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自 2000 年以来每年发表年度“美国的人权纪录”,制作播出《“人权卫士”的人权纪录》《“自由女神”背后的枪声》《美国人权真相揭底》等专题影视片,揭露美国自身存在的诸多严重人权问题,引导国内外受众认清美国奉行人权双重标准、以人权维护自身霸权的虚伪实质。针对西方国家暴露出的严重人权问题,中国人权研究会通过发表专题研究文章,深入揭露其在种族歧视、枪支暴力、性别歧视、金钱民主、贫富分化、排斥移民等方面的人权劣迹,分析问题背后的社会制度根源,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三、做好涉藏外宣工作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西藏和祖国内地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朝时期中央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签署,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所谓“西藏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产物。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英国曾两次发动侵略西藏的战争,在武力未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在西藏培植亲英势力,鼓动“西藏独立”,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斗争下,“西藏独立”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1959 年,西藏上层统治集团的一些人为维护封建农奴制度和既得利益,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叛乱失败后,十四世达赖出逃印度。20 世纪 60 年代,达赖集团在外部势力支持下公开主张以暴力手段实现“西藏独立”。70 年代末之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十四世达赖集团开始改变策略,提出所谓“中间道路”,由公开独立转为变相独立。“中间道路”是以表面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换取十四世达赖集团对西藏的“治权”,建立由他们控制的“半独立”政治实体,待“治权”巩固后再谋求“主权”,分步实现“西藏独立”。 

   

  涉藏对外宣传是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国外关注的涉藏重大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后发表《西藏的发展与进步》《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 60 年》等 10 多部白皮书,就西藏主权归属、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现代化建设、文化发展、环境保护、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权威阐述;举办“中国西藏发展论坛”,邀请境外政要、智库、学者、媒体记者等赴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涉藏工作重点省参访,组织藏学专家、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出访欧美等国家,全面介绍西藏真实情况;先后创设“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相约千年·魅力丝路文化行”等多个重要品牌和平台,通过歌舞表演、电影展映、图书展赠、图片展览、专家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外介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组织制作并播出《第三极》《香巴拉深处》《生活在世界屋脊》《走向光明》《废奴》等深受境内外观众喜爱的优秀涉藏纪录片,编写一批涉藏外宣图书,引进国外专家学者撰写的优质涉藏图书,立体生动展现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的发展进步。 

   

  四、做好涉疆外宣工作 

   

  18 世纪至 19 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各族语言的划分,一些国家的学者和作家频繁使用“突厥斯坦”一词,指代天山以南到阿富汗北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传入新疆以后,境内外分裂势力将这个地理名词政治化,将其内涵扩大化,鼓噪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国”。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论调,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国内外反华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肢解中国的政治工具和行动纲领。20世纪初至40 年代末,“东突”势力为了达到分裂和控制新疆、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的目的,大肆传播“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宣扬暴力恐怖主义,组织策划一系列分裂活动。形形色色的分裂组织和分裂分子打着“东突”旗号进行颠覆分裂活动,妄图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宗教极端主义进一步向新疆渗透。80 年代以后,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沆瀣一气、兴风作浪,成为严重危害新疆稳定安全的浊流。90 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受国际局势变化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全球蔓延的影响,境内外“东突”势力加强勾连,扬言通过发动“圣战”建立“东突”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 1990 年至2016 年年底,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在新疆策划实施了数千起暴力恐怖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被害,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财产损失无法估算。然而,国际上一些国家、组织或个人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奉行反恐和人权双重标准,仍以各种方式对新疆进行攻击、抹黑。 

   

  近年来,涉疆外宣工作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大涉疆正面宣传力度,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不断改善、脱贫攻坚进展、民族团结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文化保护传承、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以及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先后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新疆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等多部涉疆白皮书;多层次多角度做涉疆重点国家各界人士工作,通过打造“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采访、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丝路名人中国行”、“东盟英才中国行”等品牌活动,组织邀请境外媒体记者、智库学者实地赴疆参访;依托“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等品牌活动,组织有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团组赴涉疆重点国家交流访问;举办“中国新疆发展论坛”“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创新涉疆外宣品生产和推广方式,以国际视角和话语打造多部涉疆题材图书、纪录片;密切跟踪研判境外涉疆舆情,抓住典型案例和突发事件,统筹做好对外舆论斗争和舆论引导工作,旗帜鲜明地同各种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开展舆论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家形象。 

   

             第五节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一、提高对外出版推广能力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出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对外出版是对外宣传的有力抓手,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的职责使命,无论是主动宣介我们的立场主张,还是澄清误读误解、反制攻击污蔑,都需要发挥对外出版的独特优势,不断推动中国形象由“他塑”为主向“自塑”为主转变,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亲近中国。对外出版是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肩负着“以书为媒”展示中华文化成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职责使命,要在激烈的文化软实力较量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让国外受众在中华文化中获得滋养、汲取智慧,迫切需要对外出版战线植根中华沃土进行创新创造,让全世界在承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出版精品中感知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对外出版是中国出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我对外出版能力、促进中外出版合作的职责使命,中国出版企业要在世界出版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强大的跨国经营能力,拥有一批精于对外出版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自觉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对外出版工作,统筹把握好对外出版的外宣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下大气力推动中国出版高质量走出去。 

   

  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切实找到中国故事与世界关切的契合点,挖掘选题、提炼素材,更好兼顾宏大叙事和鲜活表达,努力推出既体现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又富有人文内涵、生活情趣、文化品位的精品图书。 

   

  提升翻译转换能力。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的思维模式、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精心做好内容改写、语境切换、话语转变,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消除阅读障碍;努力突破翻译瓶颈,更多采用中外合作翻译、对象国本土化翻译等方式,提升译文的准确性、亲近感,使海外受众爱读爱看,在阅读中引发共鸣、增进认同;注重借助外部翻译力量,用好汉学家、来华留学生、长期在华生活工作的外国人群体,鼓励和支持其译介中国好书。 

   

  提升宣传推广能力。继续用好各类图书节、展、会等平台,深度参与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主场书展,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参展质量,放大传播效应;积极借助中国馆、中国图书中心、中国书架、海外华文书店、海外中餐馆等海外本土化平台,推动中国图书进入国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尊重跨文化传播规则和国际出版规律,更多采取商业化、市场化手段探索建设中国图书海外营销网络,将中国图书“卖出去”;发挥各类海外媒体、中介机构、公关公司的独特作用,增强与其打交道的能力,让中国出版物更顺畅地进入国际市场。提升海外运营能力。引导大型出版集团对标国际出版巨头,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加快成长为知名跨国出版企业;支持海外分支出版机构差异化、精准化定位内容产品,以适销对路的图书赢得海外读者。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出版机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加快本土化发展,提高本土化运营水平,秉持合作思路统筹发挥内外优势、有效对接当地需求,推出更多既有“中国味”又接“洋地气”的精品图书。 

   

  提升全链条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将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等有序引入对外出版领域,以多种方式推动中国优质出版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更好满足受众需求。 

   

  二、加大对外影视交流力度 

   

  影视作品形象生动、娱乐性强、受众面广、传播力持久,是人们认识世界、沟通心灵的重要方式,是对外展现中国风貌、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的生动载体和重要手段,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激烈,影视作品已成为各国传播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博弈、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精彩动人的影视作品,能够以轻松愉悦、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世界讲清楚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清楚中国的文化传承、发展道路、制度模式,讲清楚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强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吸引力、感召力。 

   

  在优质内容创作、渠道平台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影视作品走出去加强扶持引导,不断壮大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的受众基础,切实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加强精品创作生产。深化国外受众研究,引导各类影视机构树立全球视野,面向国际市场打造适销对路的影视作品。强化价值引领,提升作品思想内涵,梳理提炼一批彰显中国精神、融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合影视艺术表现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国外观众实现情感共鸣、价值认同。鼓励支持中外合拍,充分借助国外的创意力量、制作技术、发行播出渠道打造融通中外的精品。近年来,中外有关机构合作打造《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变革故事》等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视节目,采用国际化表达方式,贴近国外受众观看习惯,通过国际主流媒体平台传播,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二是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平台。通过实施“中国联合展台”等,组织并资助影视机构集中在国际知名影视节展集中设展,打造影视作品走出去的贸易平台。鼓励支持相关机构在国外主流媒体平台开设中国专栏、中国剧场、中国专区专页等,探索建立中国影视作品全球化发行、播出网络。近年来,《神奇的中国》《华彩中国》《丝路时间》《中国剧场》等中外合办电视栏目相继在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播出,在固定的黄金时段、以固定的频率播出中国题材精品节目,有力推动中国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成为国外民众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新窗口新平台。三是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动外向型影视精品的创作生产和对外传播,推进中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渠道平台、国际发行播出网络的建设,对取得较好国际传播效果的影视作品进行适当表彰和奖励。同时,完善扶持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三、做优做精对外文化品牌 

   

  加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创意策划,改进呈现表达,抓好内容建设,继续做好“感知中国”“欢乐春节”“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加强资源整合、扩大规模效应,做好央视春晚、环球春晚、边境春晚等系列综艺演出的国际化包装和营销推广,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理念、贴近海外受众、具备国际水准的文化品牌。 

   

  树立精品意识,强化价值引领,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内容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渠道创新。广泛调动创意研发力量的积极性,增强国外受众研究和选题开发,利用先进技术,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国际合作,研创新内容、拓展新领域。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推动更多中华文艺精品亮相国际舞台。在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民族产品中注入更多中华文化元素,将其打造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充分挖掘中华医药、中国餐饮、中华武术等特色优质文化资源,注重阐发中华老字号、传统品牌、经典标志形象等的文化内涵,加强创造性转换和国际化包装。加大对优秀影视剧、图书、动漫、文艺剧目等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市场营销和版权保护,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加大创意研发力度,走精品化、国际化之路,培育当代文化品牌。 

   

  四、用好各类文化交流机制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依托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积极为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注入人文交流内容,全面推进跨太平洋、中俄、中欧、中阿、中非、中拉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人文交流项目。完善与各国双边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大交流合作力度。健全中外互设文化中心机制,建好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扩大与各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鼓励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互动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文化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地方政府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发挥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平台的独特作用,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主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活动。 

   

             第六节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建设国际一流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增强国际话语权,要求人民日报“改进宣传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求新华社“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要求中国国际电视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在国际话语竞争中赢得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外宣媒体对外传播实力不断壮大,传播覆盖更加广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2016 年年底,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正式开播,以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品质为全球受众提供良好的新闻信息服务。有关重点外宣媒体大踏步走向海外,深入实施本土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在全球初步建成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反应快捷的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网络,新闻产品的数量、种类大幅增加,对外报道从选题到语言、风格更加贴近海外受众,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入户率、收视收听率、转引转载率大幅提升。 

   

  二、突出开展网络外宣工作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主流媒体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加快,互联网正在重塑国际舆论格局和国际传媒生态,日益成为大国话语权争夺的重要战场,网络外宣在对外宣传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网络外宣工作把全面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的思想、风范和魅力作为首要任务。结合国际关切和境外网民关注,运用境外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载体,重点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高访活动、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和重大主题的网络外宣,大力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活生动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故事。加强国际新闻网络外宣策划能力,增强重大国际突发事件反应能力、国际热点网评能力和全媒体传播能力,提升外宣重点国家的网络报道时度效,更快更好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有力驳斥各种涉华错误观点和言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制作和传播原创短视频,运用网络直播、“动新闻”等新的传播形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加强网络外宣阵地建设。加强顶层规划,突出工作重点,面向海外继续推进、建立、运营多语种网站和客户端。坚持差异化发展,整合优质资源,加大原创力度,提升内容供给能力,不断巩固壮大互联网外宣主阵地、资源库。加强中外媒体网站交流合作,共同搭建新媒体网络平台,提供多样化新闻产品,鼓励加强移动端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充分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网络外宣工作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外宣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力,扩大影响力,成为外国受众获取中国信息不可或缺的信息源。 

   

  三、加强合作传播能力建设 

   

  深化拓展中外媒体合作,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广泛建立国际人脉,在国外政要、议会政党、商业精英、各界名流、民间团体中交一批好朋友,充分凝聚国际知名媒体高层的名笔、名嘴、名记者、名主编、名编导、名制作人、名评论员中的知华友华力量,通过他们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加强中外媒体对话交流。中央部门牵头建立一系列多双边媒体高层对话机制,举办中俄、中美、中德、中澳、中日、中韩、中印、中拉、中阿等媒体交流活动,地方媒体层面也建立很多对口交流机制,有力推动中外媒体间人员、信息、业务的交流交往,大大增进中外媒体的互尊互信。人民日报社牵头建立“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有亚、非、欧、拉美的25 个国家的 40 家主流媒体参加。设立国际传播“丝路奖”,成为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标志性品牌。 

   

  加强与境外主流媒体的内容与渠道合作。很多媒体通过联合采制、定制推送、供版供稿、植入播出等方式,把中国新闻信息传向世界,扩大叠加传播效应和二次传播效果。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媒体实力日益提升,我们现在有条件与国外媒体开展平等互利、更高水平的合作,不断推动合作传播能力建设提质增效。 

   

  四、增强智库对外发声能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智库的发展和建设,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争取人心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实施人脉工程规划,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做工作,在各界人士中广结人缘、深交朋友,积极影响“有影响的人”。加强与世界各国政党议会、政要高层等政治精英阶层的对话交流,深入各国政策源头和决策核心做工作,深化政治互信,增进了解理解。建立全国智库外宣协作会议机制,扶持一批面向国际有实力的高端智库,吸引更多外国知名学者参与到研究、解读中国的事业中来。加大对社会组织走出去扶持力度,鼓励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走出去,以民间对民间方式争取更多话语权。完善与世界各国侨领的沟通联谊机制,借助其人脉积极影响当地民意走向。 

   

  支持研究机构、高校、高端智库围绕我国重大外宣议题举办论坛、研讨会等,通过学术平台传播我国立场主张。支持更多专家学者参与重要国际论坛,在境外主流媒体发声,积极影响国际涉华议题走向。鼓励研究机构、高校、智库与外方相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有效借力外方学术资源和平台影响。推动智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联合设立中国研究中心,提高本土化研究水平和境外发声能力。近年来,有关部门和智库机构搭建的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中外全球治理论坛、国际扶贫论坛、世界中国学论坛等,已成为向世界宣介中国的重要对话平台。由新华社牵头,16 家中外智库共同发起建立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建立“亚洲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已在 2019 年年底于虹桥论坛上宣布成立,目前已有20 家中外智库加入。 

   

  五、发挥企业外宣的独特作用 

   

  企业是做好外宣工作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资企业大踏步走向海外,特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不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资企业日益成为展现当代中国开放自信形象、中国人民奋发进取风貌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成为新时代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求生存、谋发展,要在对外宣传上积极进取。推动企业在国际经营活动中强化外宣意识,塑造合规经营、诚实守信、热心公益的企业形象和自主创新、质量过硬、品质优秀的品牌形象,进而展现中国形象。推动中资企业把对外宣传公关工作与海外生产经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制定引导预案、组建公关团队,团结当地媒体、联系知名智库,开通海外社交账号,建立企业文化融合机制,不断提升外宣工作能力和危机公关水平。 

   

             第七节 构建大外宣格局 

   

  一、加强统筹协调 

   

  新时代,党对外宣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得到强化,内宣外宣体制进一步理顺,资源力量有效整合,平台渠道大大拓展,方法手段更为丰富,各部门各地方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奏响了对外宣传的交响乐、唱响了大合唱。对外宣传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综合国力转化成对外宣传工作的强大实力,形成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形成既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又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对外宣传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建立舆情监测、快速反应、会商研判等工作机制,密切关注重大动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掌握主动权主导权。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国内不同主体作用,推动宣传部门、媒体、实际工作部门、各条战线都讲好中国故事。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充分利用党际交流、议会交往等重要平台开展外宣,积极推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对外宣传,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开展地方外宣。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等驻外机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外国知华友华力量作用,形成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地方外宣 

   

  地方外宣工作是对外宣传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有着丰富的外宣资源、宏大的外宣队伍、生动的外宣实践,是外宣工作的坚实根基、有生力量和不竭源泉。新形势下,地方外宣工作对于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地方生动实践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争取国际舆论引导权的责任更加重大。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外宣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有关对外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实现地方外宣的资源整合、布局调整、队伍建设、主体拓展、能力提升、方式创新等,根据东中西部、沿边沿海的客观实际、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形成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地方外宣格局。 

   

  三、增强全民外宣意识 

   

  随着中外民间交往日趋活跃,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外宣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提高文联、作协、科协、友协、记协等群众团体对外交往水平,促进工人、青年、妇女、华人华侨等不同群体广泛开展对话交流,增进理解、深化友谊。积极支持社会团体、行业机构、民间组织等,利用民间身份与海外不同群体广泛开展交往,通过民间方式、个体交流增进国外民意对中国的正确认识。 

   

  广泛开展国家形象教育,倡导每个公民都代表着国家形象的观念,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培育国民良好心态。加强对出境人员的教育,引导公众在境外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民俗习惯,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加强对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引导,强化国家意识,维护国家形象,使每个人都成为合格的“形象大使”。 

   

  四、加强外宣工作队伍建设 

   

  做好新时代外宣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要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突出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的政治标准,确保外宣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扎实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外宣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抓紧研究拴心留人、筑巢引凤的政策措施。爱护外宣工作者,完善工作待遇和生活保障,增强“外宣人”的归属感、荣誉感。实施外宣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五支队伍”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熟悉国情世情、适应新时代外宣工作需要的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讲故事骨干队伍。加强外宣专业人才培训培养,开阔国际视野、提升业务能力。制定专门政策支持“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发现、历练和储备,注重面向国内外吸收和引进,努力造就一批文化传播、对外报道、对外翻译和国际公关专家,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构筑起新时代对外宣传的人才高地。 

   

  阅读书(篇)目 

   

  1.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 

   

  2.《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3.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4. 习近平:《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新时代外宣工作的使命任务和基本原则? 

   

  2.如何立足两个大局,统筹做好内宣和外宣工作? 

   

  3.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