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和舆情信息工作,涉及宣传思想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是具有先导作用、基础支撑、服务保障功能的重要工作,对于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和客观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和整理、分析,以达到科学认识其本质的一种社会认知活动,也是各级宣传思想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舆情信息工作,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分析、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活动。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和舆情信息工作,越来越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地位作用
一、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重视、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内最早倡导并长期坚持调查研究,鲜明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响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并深入县、村、户实地调查研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名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通过调查研究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等发展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打破了思想理论桎梏,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方式,作为从严治党、改进作风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有力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到人民生产生活第一线、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谋划治党治国方略,探求改革发展之策,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坚实基础。
历史证明,正是把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当作重要传家宝,我们党才成功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攻克一道道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
二、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功。作决策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对情况的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做法新经验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不断加以认识、加以总结。
人的正确思想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不能从头脑里冒出来,也不能从书本里直接得出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来。开展调查研究,是谋划推动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矛盾问题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制定政策意见,还是出台政策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必要环节、必经程序。只有经过准确、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才能促进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风险和挑战,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亟待深入破解。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拓展调查研究的途径、方式和载体,运用调查研究成果,形成符合实际的政策举措,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三、调查研究是干事成事的基础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调查研究不仅是正确决策的必经环节,也是推动决策贯彻落实的必要步骤和有效措施。出台政策措施需要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也需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挥督导作用,促使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员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可以发挥督促落实作用,促使有关单位和地方看到差距不足,找准短板弱项,奋力比学赶超,把上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可以发挥鼓劲加油作用,为干事成事营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推动全局工作更好地开展。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面临新的使命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一是摸清实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看实景、察实情、听实话,准确及时地反映宣传思想工作的事实与规律,帮助领导摸清实情。二是研判形势。着重研判形势中的有利情况和不利因素、重大变化和重要动向,研究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三是解决问题。抓住影响宣传思想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而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地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或建议方案。四是总结提升。把一些首创、独特的工作经验和具体做法挖掘出来,将典型经验和有益尝试推广出去、覆盖到面。五是探寻规律。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论化,把表面的东西实质化,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找到改进工作的方法和路径。
四、调查研究是转变作风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的每一位同志都要以身作则、沉到一线,推动各级干部动起来、深下去,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第一项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要求领导干部扑下身子、下到基层,察实情、听真话。党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措施,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回顾毛泽东同志开展的调查研究,他最擅长同各个阶层人士打交道,特别是与底层群众打成一片,增进党和群众的感情。如在湖南五县和井冈山两县调查中,找的是各县中级干部;在寻乌调查中,找的是中级和下级干部、穷秀才、破产的商会会长、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在兴国和长冈、才溪调查中,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在湖南衡山县了解中国监狱腐败情形,找的是一个小狱吏。他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饱含深情地说:“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调查研究实践,为我们今天做好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提供了丰富经验,树立了光辉典范。
当前,整个宣传思想战线调查研究的氛围日益浓厚,工作作风更加扎实,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但仍存在一些不愿调查研究、不敢调查研究、不会调查研究的问题,存在有调查无研究、有研究无方案、有方案无实施、有实施无效果的现象,非但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实效性。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感受群众疾苦、总结群众经验、汲取群众智慧,真正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
五、调查研究是成长成才的必备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愿不愿意调研、善不善于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宣传思想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比如,到一个地方深入实践的能力,与调查对象沟通并快速获取信任的能力,观察现实、综合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渴望取得成功的人,需要通过调查研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素养,开拓思路和眼界,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现在的通信方式越来越便捷,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完全代替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在认识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与间接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同的。领导干部经常深入调研,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听取各种意见,提高决策水平;发现探索创新,总结典型经验,提高指挥水平;与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普通干部经常深入调研,能够激发灵感、接足地气,增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度;提高研究能力和办事水平,进而锻炼能力、积累成果、培养专长。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遵循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注重从政治上、全局上观察事物,是调查研究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好宣传思想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标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重要场合、重要指示批示中,反复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就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的重大意义,充分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鲜明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实践品格和政治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于指导调查研究的工作实践,认真调查、摸清情况、深入思考、找准症结,提出务实管用的举措办法。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定位
调查研究不是孤立单一的,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是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着力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围绕改革稳定发展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措施。这就需要把宣传思想战线的调查研究与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结合起来,与领导关心和群众关注的重点结合起来,与需要攻克的难题、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
宣传思想战线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政治上观察、全局上考虑,深入研究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以调查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
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基本立场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经历,当县委书记时跑遍了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时跑遍了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时跑遍了所有的县市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躬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问情于群众、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
谋划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真心诚意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实实在在地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不能嫌麻烦、图省事。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不仅“身入”,更要“心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看问题、想问题,带着感情、带着敬畏去求教、去学习,真正能够同群众对得上话、聊得起来。
四、实事求是、唯实求真的基本原则
调查研究是为了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能不能、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唯实求真,是水平问题,更是党性问题。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实际、掌握实情,使思想、行动、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唯实求真,就是要有追求真理、修正谬误的勇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报喜又报忧,揭示事物的真相,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实际情况做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摸清楚,把群众所思所盼摸清楚,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确保形成的思路、提出的对策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的检验。注意用客观的态度观察事物,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对调研不预设前提、不预设框框、不预设结论,对问题不夸大、不缩小,使结论真正产生在调研之后,而不是调研之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作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坚决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
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导向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奔着问题去,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注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矛盾和问题,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宣传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体制机制都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着力发现制约宣传思想工作的突出问题,系统梳理宣传思想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要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尤为重要。调查研究要学会“牵牛鼻子”“十个指头弹钢琴”等工作方法,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主要矛盾,犹如“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很碎,头绪满天飞。
六、守正创新、继承发展的基本要求
创新思维理念、方法手段,既善于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又进一步打开调研思路、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客观要求。在深入研究上下功夫,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静态和动态结合,对调查材料进行思考、分析、综合,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有调查而无研究,只罗列一大堆现象,而分不清主与次、现象与本质,那是得不到正确认识的。坚持和完善走访、蹲点、座谈等调研形式,比如“下马观花”做典型调查,通过下功夫“分析一朵花”“解剖一只麻雀”,从个别中找出一般,从特殊中找出带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来,以取得经验,指导全局。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统计调查、网络调查等,提高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能力,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任务和流程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
1. 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调研。宣传思想战线搞调查研究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向中央的要求看齐、与中央的精神对标,精准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安排、重要基础工程,紧密联系宣传思想工作的长远目标、重点任务,找准角度,精准切入,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力求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一方面,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调研,通过深入研究,全面准确理解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探索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渗透到方方面面、覆盖所有人群,更好地融入生活、教化人心,引导干部群众高举精神之旗、把稳思想之舵。另一方面,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调研。以此为标尺,逐一对照、认真检视,重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弄清哪些落实得比较好,哪些没落实到位,哪些还需加强和改进,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转化,找准症结、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拿出办法。
2.做好破解复杂难题的建设性、对策性调研。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有没有价值,关键要看有没有管用有效的对策建议。毛泽东同志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就宣传思想战线来说,工作性、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仍是主攻方向,无论是选取题目、收集资料,还是研究分析、形成成果,都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和认识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问题带着难题去、带着答案带着对策回,力求做到推进工作有思路、破解难题有实招。这就要求围绕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深入调查了解干部群众反映的焦点热点问题和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弄清从哪些问题入手、抓住哪些关键环节,理清思路、谋划布局,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和工作措施,进一步推动和改进工作。
3. 做好新形势新情况的前瞻性、趋势性调研。调查研究是提高工作针对性、主动性、预见性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全面掌握新情况、准确把握新趋势、及时提出新举措,才能在复杂的工作局面中掌握主动,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社会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工作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互联网对传播方式带来深刻影响,既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提出许多新挑战新课题。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有的是以前研究过的,但还要不断拓展、不断深化;有的是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仔细甄别、认真研判;有的是开创性的,需要提前进行思考和论证。需要着重围绕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开展调研,着力弄清问题的背景成因、基本状况、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符合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4. 做好重要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跟踪性、反馈性调研。常言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神传达了,文件印发了,方案制定了,工作安排了,但落实情况怎样,实践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跟踪了解、督促落实。要把调查研究贯穿工作的始终,在重要工作、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督查调研,在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开展效果评估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具体地掌握工作进展的状态、项目运转的情况,客观清晰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力直接地推动工作落地落实。比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法规制度的情况,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情况,有哪些经验做法、存在哪些困难问题等,都需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机制
1. 调查研究决策机制。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在制定工作规划、草拟政策法规、部署重要工作、安排重大项目时,都要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前提基础和必经程序,不调查研究不决策,先调查研究后决策。
2. 调查研究规划机制。中央宣传部根据中央精神和宣传工作总体部署,针对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确定重点调研方向,加强规划指导。地方党委宣传部和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单位根据调查研究要点和选题,结合各自实际确定重点课题,制定工作方案,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3. 调查研究合作机制。通过课题发布、委托调研、组织联合公关、开展政策咨询等,建立统筹协调、相互配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形成广泛覆盖、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工作网络。进一步拓宽调查研究咨询渠道,充分发挥有关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作用,整合社会各方面研究力量,形成“大调研”的工作格局。
4. 调查研究成果运用机制。各级党委宣传部在为同级党委有关决策做好服务的同时,将有价值的调查研究成果及时报送上级部门。中央宣传部加强宣传文化系统调查研究成果的汇集交流,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各部门各单位在起草文件、部署工作、制定政策时,要注意将有价值的成果充分吸收运用到决策中。
5. 调查研究评估机制。在工作项目和调查研究课题完成之后,承担有关工作任务的单位,要及时组织开展调研效果评估,对工作成效、有益经验、存在问题作出分析评价,为今后调研工作提供借鉴。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流程
1. 精选调研课题。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部署、正在谋划和推进的重点工作、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突出实情调查、工作思考和对策研究,认真谋划调研选题,做到贴得紧、跟得上、能管用。
2. 做好案头工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认真学习与调研课题有关的知识,整理分析已经掌握的材料情况,理出哪些情况还不清楚或者不完全清楚、哪些问题需要深入进行调研,真正抓住抓准问题,增强调研的针对性。
3. 制定调研方案。精心拟定调研大纲与细目,科学设计调研领域、选题、角度,合理布局调研时间、地点、人数等。把普通群众作为调研主要对象,多选择基础较差、问题集中、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开展调研。组织精干高效的调研队伍,针对调研内容和对象,研究确定调研方法,掌握调研活动主动权。
4. 开展实地调研。采取整体调研与分组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沉下去、走进去,深入基层生产生活和工作第一线,分层分类开展交流,真实做好观察访问记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收集第一手资料,真正了解群众所忧所想所盼,在实地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虚心向群众学习、密切联系群众,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
5. 形成调研报告。充分交流讨论,对调查材料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功夫,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按照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对策可行、务实管用的基本要求,多使用具体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多运用群众的语言和观点,撰写出有真实情况、有独到见解、有具体办法的调研报告。
6. 成果运用转化。及时上报调研成果,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参考。在制定政策、起草文件、部署工作时,充分吸收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并通过采访报道、公开出版、内部刊发等方式,促进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具体实践。
第四节 舆情信息工作的地位作用
一、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咨政参考
掌握社情民意,反映人民意愿,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社情民意,重视倾听群众呼声和反映群众愿望。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十分注重对国情民情社情的掌握了解、对人民群众意愿要求的准确把握、对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吸收采纳。舆情信息工作,是我们党体民意、察民情、汇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纽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情在治国理政中的咨政作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些重要论述,都强调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重视社情民意,重视舆情信息工作。可以说,舆情信息工作做得好不好、对舆情把握准不准,直接关系各项治国理政实践能否更好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直接关系我们党能否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永葆执政地位。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支撑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首先要对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有全面了解、深刻洞察。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复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从国际看,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席卷全球,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内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任务艰巨繁重,各种思想观念交织交融交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还很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就是风险考验之一。面对这些情况,只有进一步做好舆情信息工作,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才能有效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及时防范化解各种意识形态风险,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三、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现在,宣传思想工作已经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守正创新,必须在坚守本源的基础上,积极顺应形势发展新变化、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思路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让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机活力、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绩开新局。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准确把握广大干部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准确把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接受方式与习惯,准确把握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及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深刻影响,准确把握境外涉华舆论发展走向。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需要我们及时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宣传思想工作的亮点成效、经验做法。通过舆情信息工作及时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挖掘和反映出来,把各种新探索、新创造挖掘和反映出来,有利于推广典型、学习典型,有利于推进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解决。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已经成为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战略性、前瞻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强的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做好新时代舆情信息工作,必须坚定自觉地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放在首位。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收集报送舆情的定盘星、度量衡,牢牢掌握这个分析研究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把牢这个判断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尺,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政治站位,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要将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贯穿到舆情信息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不论是监测收集、分析研判还是加工处理、报送反馈,都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舆情信息工作方向正确、立场鲜明。
二、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
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职责,也是衡量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明确这一基本原则,就是要解决舆情信息工作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服务的问题。一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当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舆情信息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大局、时时聚焦这个大局、处处服务这个大局,及时把各方面舆情信息收集上来,归纳综合,分析研判,为工作大局提供决策参考。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对大局认识清晰,看问题、选材料就准确,收集报送的舆情就能对领导决策起到重要作用;什么时候看不清大局或者离开大局来考虑问题,收集报送的舆情信息就流于一般,效用就不高。二要为领导决策服务。科学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一项科学决策离不开客观、准确、全面、深入的舆情信息。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抓住领导考虑问题的关注点、科学决策的支撑点,把握好报什么、不报什么,先报什么、后报什么,多报什么、少报什么的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舆情支撑。
三、坚持全面、准确、及时、深入
全面、准确、及时、深入,是对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全面客观,是舆情信息工作发挥作用的基础。要坚持两点论,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兼报,既反映舆情中积极正面的东西,又反映舆情中消极负面的东西;既反映工作取得的成效,又如实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广泛收集各个群体、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信息,形成综合性舆情信息材料,切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真实准确,是舆情信息工作的生命。信息来源必须准确,反映的情况必须准确。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归纳整理,不能主观想象,更不能随意编造。要善于“原汁原味”地反映情况,力求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情况清楚,杜绝假想、推测和虚构。及时高效,直接决定着舆情信息的价值。现在舆情传播很快,很多热点舆情和敏感舆情往往短时间内就迅速扩散,形成大范围、全国性的热点,这就对舆情收集报送速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强化时效观念,努力做到“四个即时”——即时发现、即时分析、即时应对、即时反馈,确保快节奏、高效率、不耽误。分析深入,是提高舆情信息工作水平的关键。分析越深入、研判越准确,舆情信息的价值就越大。要善于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挖掘舆情背后隐含的深层次问题,弄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传播范围、影响程度,揭示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发展趋势,找出其中的特点、本质和规律。
四、坚持统筹好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
根据舆情传播载体的不同,可以把舆情分为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两大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都是人们情绪、态度、意见、看法的体现,本质上都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往往还相互影响,现实社会中关于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议论很容易传到网上,网上有关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议论也会很快向社会扩散,两者实际上互为源头、互相推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舆情的分量、声量越来越大,但不能把它直接等同于民意。因为网民不能代表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网民意见也不能代表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意见。在舆情信息工作实践中,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畸轻畸重。要坚持把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统筹起来,在重视网络舆情的同时,注重加强社会舆情的收集反映,做到两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确保全面客观。要注意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情况,深化对整个舆情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
第六节 舆情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抓住收集反映重点
1. 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收集报送舆情。持续抓好相关舆情的汇集分析,充分反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推向深入提供参考。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活动,及时对境内境外、网上网下舆情进行跟踪研判,全面收集分析干部群众思想反映和境内外舆论评价看法。
2. 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收集报送舆情。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往往是境内外舆论关注的重点,也是干部群众关心议论的焦点。要把收集报送这方面的舆情动态动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重大举措一经出台,重要会议、重要活动一经发布,要第一时间报送干部群众的思想反映,报送境内外舆论的评价看法。在收集报送中,既要反映主流观点,又要反映不同声音,还要反映建设性意见,做到全面客观、真实深入。
3. 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收集报送舆情。当前,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易发多发频发。一旦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热点事件等,很容易对舆论造成冲击,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些小的热点问题如果处理不慎,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舆论漩涡。能否正确引导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和分析相关舆情。舆情信息工作要及时跟踪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发展变化,加强分析研判,提出引导舆论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4. 围绕社会思潮发展演变收集报送舆情。从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领域情况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的同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思想理论界杂音噪音不时出现。其中,有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有的是政治倾向问题。要加强对思想理论界情况的收集分析,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注意收集反映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散布错误社会思潮和观点主张的新情况新动向,及时进行分析研判。
5. 围绕境外涉华舆论收集报送舆情。现在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国际舆论错综复杂。进一步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塑造好展示好,进一步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客观、全面、精准地分析研判境外涉华舆论态势。在内容上要力求全面,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都要收集,进行综合研究判断。
6. 围绕宣传思想工作收集报送舆情。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全面收集报送理论武装、新闻舆论、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思想道德建设、互联网管理、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体制改革、对外宣传等工作的舆情反映。要加强全面报送,既要报送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重点任务的新进展新成效、新做法新经验,又要报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还要报送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二、提高分析研判质量水平
分析研判,是指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及时发现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信息,深入挖掘舆情素材蕴含的特点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建议的过程及成果。实践证明,舆情分析得越深入、挖掘得越充分、研判得越准确,对服务大局和服务决策的参考作用就越明显。
1. 敏锐捕捉值得注意的倾向苗头。我们每天都获取大量舆情信息素材,涉及境内境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但大部分是零散的、无序的。只有那些带有普遍意义、反映某种倾向的舆情,才是需要关注的内容,才是对领导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舆情。这就要求增强舆情分析意识和分析能力,对大量的、分散的舆情素材进行梳理、提炼、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敏锐捕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善于立足全局。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抓取那些有广泛影响的情况问题、有代表性的言论观点,这样,即使收集报送的舆情是具体的、一时一地产生的,也能具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能。要善于比较分析。倾向性、苗头性舆情往往潜藏在大量的、散乱的信息素材之中。有些舆情信息孤立地看显示不出其价值,必须把它和一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放在一起来考察,或从横向对比中寻找视角,或从纵向对比中挖掘深度,才能发现它带有某种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特征,进而显现其价值。要善于准确判断。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关注社会、体察民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早预测、早摸底,对某些流露出的蛛丝马迹早分析、早研究,做到一叶落而知秋至,窥一斑而见全豹。
2. 注重分析舆情的规律特点。舆情的形成、演变有其自身规律。只有掌握舆情的规律、特点、趋势,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舆情本质,研判舆情发展趋势,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要善于从群体性角度入手。对舆情进行深度分析,不仅要把握和反映表现明显的那一部分人的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而且要把握和反映相关行业、相关地区、相关社会群体的思想情绪和评价看法,进而分析和反映社会成员的普遍思想认识和意见建议。要善于从阶段性角度入手。一个时间段有一个时间段的舆情,每个阶段的舆情往往有所不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应注重分析研究某个特定时间段内舆情的主要情况、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阶段的舆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趋势特点。要善于从思想性角度入手。舆情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更是鲜明价值观念和情感倾向的反映。应在充分把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注重分析背后的情绪波动、观点立场、企盼诉求。这样形成的舆情信息成果,才能有思想、有事实、有判断、有参考价值。
3. 不断提高对策建议的适用程度。提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职责任务,也是最见水平、最见功力的地方。对策建议要具备全局视角。只有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舆情,进而从全局的角度研究对策、提出建议,所形成的舆情信息才具有服务领导决策的价值。如果缺乏全局视角,局限于一地一隅一事,就难以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对策建议要适应决策需求。舆情信息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上级机关和领导科学决策服务,要站在领导的高度,从领导的角度,以决策者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使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决策思想、工作措施。对策建议还要注重可操作性。舆情信息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要具体到位,力求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能够直接转化为决策思想、工作措施。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舆情信息的主要集散地,网络舆情酝酿周期大大缩短、热点生成发酵大大提速,网络群体“圈子化”“阵营化”现象突出,一些“网红”“推手”频频搅动舆论场,舆情燃点低、烈度高、扩散快。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及时监测网上动态动向,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为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1. 做好网上动态动向监测发现。能否及时在网上海量信息中发现值得注意的动态动向,是做好网上舆情信息工作的起点。要进一步提高网上舆情监测发现能力,广泛关注网民对各种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特别是重点关注涉及我国制度体制、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等的评价议论,关注有关经济社会热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重大灾害事故等的观点看法,关注涉及敏感时间节点、敏感事件、敏感问题等的动态动向。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形成覆盖广泛的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充分利用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常态化排查网上舆情热点,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2. 加强对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的研究把握。网上舆情有其特殊规律,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对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至关重要。要重点研究网上舆情的产生原因、生发载体、传播路径、议题演化、传播周期等问题,把握网上热点的生成、发酵、消退过程。增强做好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处置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要做好网上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实务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3. 加强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分析。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和普及,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乃至意识形态安全有着深刻影响。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和应用,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特别是新技术新业态迅猛发展,可能带来又一次颠覆性革命浪潮。要持续跟踪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深入分析其在传播信息、催生舆情、影响舆论方面的作用和特点,分析其给新闻宣传、媒体管理、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安全带来的影响,提出加强管理和应用的工作建议。要关注国外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最新情况和动向,跟踪研究西方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四、做好舆情信息加工处理
舆情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简洁精练的文字、清新平实的文风将舆情内容表现出来,最终形成完整的舆情信息成果。它是舆情信息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要按照不同要求对拟报送的舆情信息精心加工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有情况、有思想、有深度的舆情信息材料。
1. 舆情信息的分类及撰写要求。根据内容、性质和撰写要求等的不同,舆情信息可以大致分为“动态类”舆情、“分析类”舆情、“经验类”舆情、“调研类”舆情等不同类型。
“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动态类”舆情是迅速准确反映舆情最新动态的信息。一般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面貌和动向,即“什么事”“什么情况”“结果如何”,通常不需要在“为什么”“怎么办”上做文章。信息要以时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简明扼要,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原则。
“分析类”舆情要突出深度。“分析类”舆情是针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进行状况态势、原因背景、定性定量等深度分析。一份完整的舆情分析报告通常包括一定时期舆情的主流,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对今后一段时期舆情发展趋势的预测及相关建议。在撰写“分析类”舆情的过程中,要注意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增强深度厚度。
“经验类”舆情要突出特色。“经验类”舆情主要是用来挖掘典型、介绍做法、提供经验的,旨在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件、活动、做法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剖析原因,提出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同行工作提供借鉴。写作这类舆情,除了反映“是什么”外,还要回答其“所以然”,总结出一些有特色、可操作、对全局工作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调研类”舆情要突出对策。“调研类”舆情往往是对某一专门问题的信息反映。决策部门在针对某一专题作决策时,“调研类”舆情就能够凸显决策参考的重要价值。“调研类”舆情要有情况、有问题,有原因分析,有对策建议。撰写这类舆情时要注重在对策性上下功夫,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力争做到务实管用。
2. 提高舆情信息材料的质量。一篇好的舆情信息材料,应具有突出的主题、鲜明的观点、严密的逻辑。一是论述全面与观点鲜明有机结合。要做到分析透彻、论述深入,必须运用大量丰富的素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该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尽可能做到观点鲜明、表述精当。在内容上要主题突出,直指要害,一针见血;在形式上要层次清晰,条分缕析。二是理性概括与素材鲜活有机结合。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既要观点准确凝练、清晰明了,又要情况真实可信、具体生动。要在材料中将提炼出来的观点结论与生动质朴的老百姓话语等舆情素材有机结合起来,在表述中多引用那些来自生活、来自一线的生动素材,“原汁原味”地将群众的情绪、思想、诉求、建议等呈现出来。三是总体态势分析与突出问题分析有机结合。要对一个主题、一个方面的舆情进行整体分析,揭示和概括舆情的总体态势,这样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某一方面的舆情状况。同时,要将舆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重点难点等表达出来。总体态势与突出问题相结合,就能够全面反映出舆情的好与坏、喜与忧、正面与负面、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突出问题。
3. 始终坚持良好的文风。一是要准确。舆情信息文稿中运用的概念、表达的观点都应当恰如其分,遣词造句要客观、准确。在轻重缓急、深浅程度、范围大小等方面要有分寸感。二是要简练。撰写舆情信息时,要对多余的文字舍得“动刀子”,努力做到“篇无累句,句无累字”。三是要平实。就是文字平易朴实,多用客观叙述、说明的语言,少用或不用描写、抒情的语言,老老实实地把信息写得通畅明白、干净利落,不用生僻的词语,不刻意雕饰。多用群众的语言,多用生活中的语言,做到清新质朴、生动活泼。
第七节 舆情信息工作的保障建设
一、舆情信息工作的组织建设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筹指导职责,把舆情信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巡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协调,既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又建队伍、解难题、强保障。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总体统筹、部门联动和上下协调,形成宣传部门统筹指导,网信部门和新闻单位为骨干,其他部门和有关单位广泛参与、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切实把舆情信息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舆情信息工作的队伍建设
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的强弱、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舆情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的队伍。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把舆情信息工作培训列入宣传干部培训规划计划,开展经常性、多层次培训。舆情信息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舆情收集分析研判能力、提出解决对策的水平。舆情信息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爱护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舆情信息工作的机制建设
做好新时代舆情信息工作,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完善统筹指导机制,将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部署,一体谋划,一体推动,一体考核,协调、管理和领导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舆情信息工作。建立完善网络建设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要求,根据舆情信息工作发展需要,有序扩大舆情信息网络单位的覆盖面。建立完善分析研判机制,不断提高分析研判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立完善重大突发和热点舆情协调处置机制,实现舆情发现研判处置一体化。
四、舆情信息工作的技术建设
要跟上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研发专门的舆情信息工作智能化平台。重视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作用,将其运用到舆情发现、分析研判、应对处置、评估反馈全过程和各环节。舆情信息工作者也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网络新技术新手段运用能力,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水平。
阅读书(篇)目
1. 习近平:《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3.《舆情信息工作概论》,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思考题
1.怎样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2.怎样写好一篇调研报告?
3.如何在舆情信息分析研判中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