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第五章-2
发表时间:2023-07-04   来源:学习出版社

  第五章-2.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 

  

  (58)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要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59)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我国许多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坚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如果把青藏高原生态破坏了,生产总值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要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无法替代。要从“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三江源保护的重要性,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祖国北疆生态状况关系全国生态安全,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保护好秦岭、祁连山、贺兰山等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环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祁连山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当地各族群众。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60)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草兴则生态兴,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要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和草原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

  

  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锲而不舍开展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爱绿、植绿、护绿不仅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而且正在世界上产生积极广泛影响。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全社会人人动手,鼓励和引导大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61) 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坚持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减少,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荒漠化治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持续推进荒漠生态系统治理。

  

  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保护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理,严格湿地用途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尽快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采取硬措施,制止继续围垦占用湖泊湿地的行为,对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要退耕还湖还湿。从严控制围填海项目,保护滨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