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第五章-3
发表时间:2023-07-05   来源:学习出版社

  第五章-3.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62)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在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没有相应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63)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要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永久基本农田要保证适度合理的规模和稳定性,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镇开发边界要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

  

  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观念。要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已划入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的永久基本农田、镇村、矿业权逐步有序退出。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毫不动摇地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耕地,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态屏障,成为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有利于进一步倒逼城市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城乡绿色发展。依据耕地现状分布,根据耕地质量、粮食作物种植情况、土壤污染状况,在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将达到质量要求的耕地依法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要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要以城镇开发建设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乡统筹、城镇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框定总量,限定容量,防止城镇无序蔓延。科学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区,为城镇未来发展留下开发空间。

  

  (6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智慧。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要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着力解决自然景观破碎化、保护区域孤岛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等突出问题。合理布局建设物种保护空间体系,重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调查和专项救护,实施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计划和长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拯救工程。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措施,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65)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要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