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理由自信吗? | “四个自信”论述的来龙去脉②
发表时间:2023-07-20   来源:学习出版社

  一. “四个自信”论述的来龙去脉②

  

  其次,我们看一看“三个自信”的提出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关于“自信”探索的同时,随着新中国建设实践的开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术界对于“中国自信”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早在1986年,就有学者以“中国道路”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道路自信”的早期观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于“自信”的研究成果愈加丰硕。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学者首先以“文化自信”为研究对象,强调中国文化可以并且应该努力发扬光大。几乎同时,学界也展开了对“理论自信”的探讨。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我们有必要坚定自己的“理论自信”。相较之下,对“制度自信”的讨论相对较晚,2011年,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角度出发,撰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拥有不可撼动的历史合法性、业绩合法性和民意合法性”“离开中国的实际和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幻想另外去寻求或依傍别的制度,注定没有前途、没有意义”,从而明确提出了在经济自强和文化自觉之外的“制度自信”。不难看出,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自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影响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研究均已取得一定成果,这也为“三个自信”的确立提供了参考、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21日在北京召开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三个自信”论述被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进行诠释的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三个自信”被正式提出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其形成原因、重要价值和落实途径。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三个自信”形成的原因:“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14日在北京召开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社会主义历史和实践的角度对坚定“三个自信”提出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难看出,“三个自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之一。

  

  应该说,“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有力担当,其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且规划了发展的方案,提供了前进的保障。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光辉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