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理由自信吗? | “四个自信”的历史底气②
发表时间:2023-07-26   来源:学习出版社

  二. “四个自信”的历史底气②

  

  再次,从中华文明富有的包容性和感召力来看,我们也有自信的底气。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不乏坎坷和波折,外侮入侵和自然灾害也曾经一度危及中华文明的存续和承传。但在与其他民族和文明的互动中,中华文明的根基始终屹立不倒,这并非依靠穷兵黩武和对外扩张,而是凭借由中华文化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所构成的巨大向心力,实现了文明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从古代历史发展的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周边民族、国家和文明的发展高度。同时,在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并未因其辉煌而故步自封,而是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积极吸纳来自一切文明的优质成果和先进经验,并将其内化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形成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儒家经典《礼记》也强调,“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到了隋唐时期,在平等对待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强调对不同文化的吸纳和融合,一方面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向;另一方面则产生了韩愈“俱收并蓄,待用无遗”的精辟论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化涤荡与融合,最终催生了极具感染力、辐射力和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以“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具有足够的自信。也正是由于中华文明不断吸取其他文明成果,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进一步增强,文明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因为强大,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文明更加茁壮。这种强大、包容和开放,决定了中华文明愿意将自身置于世界不同文明的激烈涤荡中,并在其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始终是其中巍然耸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由历史催生的自信,是任何人也无法剥夺的。

  

《三圣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

  

  最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来看,我们同样有自信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根的根基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到了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意识思维和言行举止,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孔子像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理想追求有强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时常可见对“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等优秀价值观的传承和宣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规则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处世理念也是一直被传颂的对象;除个人道德修养外,在家风塑造方面,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大量倡导孝老爱亲、维护家庭和睦、重视子女培养、强调言传身教的思想、做法和典型案例。在个人理想追求方面,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思想倡导积极入世、努力进取,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理想,强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以实现个人奋斗与效力国家的有机统一。时至今日,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仍然值得我们珍惜和发扬,并对此抱有信心。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曾多次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如“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念,“尚贤者,政之本也”和“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的为政之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民生思想,“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廉政理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思想,等等。除此之外,诸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等理念,也对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墨子像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东方特色,能够有效弥补和克服西方文明的缺陷和弊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弘扬东方文明的生命关怀意识,强调“仁爱”为先的人道精神、“天下一家”的和平主义理念、“中庸和谐”的民族性格和“忠恕之道”的人际关系准则,诸如“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宇宙本体论和自然生态伦理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内含的人文精神,同样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些宝贵的文化思想财富,对于当今纷争不断的世界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尤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面对西方文明存在的重经济轻道德等弊端,中华文明中的君子文化、礼仪文化、尚贤文化、可持续发展精神以及“和而不同、贵和持中”等和谐理念,都可以起到深远持久的中和作用。正如西方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活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这种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所呈现出的独特价值,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无法隐匿的深沉自信。

  

  当然,精华与糟粕并存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对此,我们要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同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时代生命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从而使其“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