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理由自信吗? | “四个自信”的奋斗底气①
发表时间:2023-07-27   来源:学习出版社

  三. “四个自信”的奋斗底气①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经历,同样是我们今日得以自信的力量源泉。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100周年。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国人民自信的底气所在。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无畏奋斗经历,是我们自信的底气。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故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无力抵抗,中华民族陷入屈辱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自己民族和文化满怀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中国人民,绝不甘心成为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中的落后者和失败者。因而无数仁人志士在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代表农民阶级举起了救亡图存的第一面旗帜,他们基于对平均主义的朴素追求,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终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和进步思想的指导而以失败告终。继农民阶级之后,清廷内部的改革者也如梦初醒,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希望在维持清廷统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对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学习,实现对病入膏肓的专制政体的拯救,但由于清廷自身的保守与腐朽,种种自我革新的尝试仍然没有取得应有成效。痛定思痛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推翻清廷统治的革命斗争,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革命派自身实力和指导思想的局限,革命成果最终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窃取,连绵不绝的军阀割据混战成为民国初年的常态,中华民族仍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种种方案都遭遇挫折后,新文化运动开始给中国人带来文化上的觉醒和思想上的启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此中国人民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经过与其他各种思想、主义进行比较和选择之后,以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终于选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值得注意的是,在革命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当时仅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力量微不足道,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迅速扛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旗,因之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并不断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给中国革命增添了新的力量和希望,其以星星之火掀起了燎原之势,革命烈火快速燃遍中华大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怀有对共产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1922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而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低纲领,也就是民主革命纲领,则包括“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和“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从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关规定,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道路和自身革命前途的充分自信。

  

  在民主革命纲领的指导下,为了壮大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主动与当时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密切联系,并于1924年1月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对局限性较强的“三民主义”主张进行了新的阐释,突出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强调改善工农生活状况,其内容与我们党的最低纲领在基础原则方面是一致的。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浪潮,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共两党发起了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革命势力就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作为国民革命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政党还略显稚嫩,加之反革命力量较为强大,随着在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也最终失败。

  

  国共合作失败后,在反思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影响,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斗争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在中央苏区进行了革命政权的早期创设。尽管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红军和中共中央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战略转移到陕北根据地,但很快又在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显著增强。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毛泽东在发表于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尽管考虑到中国发展落后的实际状况,加之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过渡,因此,“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凸显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强烈自信。其次,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从而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理论自信。最后,中国共产党对适合国情的各项制度进行了尝试。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以工农兵代表大会和土地革命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制度,有效推动了苏区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民主政权“三三制”和土地政策的“减租减息”,更为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些政策对中间派和地主阶级作出了一定让步。敢于作出让步,本身就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制度的高度自信。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合理制度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迅速发展,最终在解放战争中战胜了主动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军队,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以弱胜强,革命战争的胜利、革命道路的成功、革命理论的完善和革命政权的创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的信心和力量,同时也鼓起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探索前进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