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理由自信吗? | “四个自信”的奋斗底气②
发表时间:2023-07-28   来源:学习出版社

  三. “四个自信”的奋斗底气②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苦奋斗经历,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转而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这一时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自信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接手的完全是一个烂摊子。受到长期战争的影响,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企业倒闭,耕地荒芜,交通中断,经济萧条。从工农业产量来看,1949年同历史最高年产量比较,煤产量降低48%,钢产量降低83%,棉纺织品产量降低25%以上,粮食产量从2800亿斤下降到2240亿斤。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通货膨胀完全失控,粮食、棉纱、五金等基本生活物资价格每天上涨20%,因经济凋敝导致城市失业人口多达400万,占到全国工人总数的一半,失去生计的农民更达4000万。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开始为期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同投机资本家进行经济斗争以稳定全国物价、统一管理全国财政、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等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年底,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工人平均工资提高70%,农民收入普遍增长30%以上。在短短3年间取得的成就,甚至要超过国民党政府20多年的建设成绩,这一方面说明了政策的科学合理,也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把美国侵略军和南朝鲜军队打回三八线,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

  

  

  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刻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6月,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确立了“一化三改”的伟大目标。总路线的核心是国家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承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产业分布极不平衡,重工业趋近于零。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也不能造。”1953年,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重工业建设为主要目标;经过4年艰苦不懈地奋斗,到1956年,绝大多数目标提前完成,主要工业产量均较原有目标增长25%,粮食产量超额完成11.6%。这一时期,在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并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一方针,是提倡在文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在学术批评和讨论中,任何人都不能有什么特权”,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理论和文化的高度自信。党和国家通过对农业和手工业推行合作化,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最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95%,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既是伟大奋斗的结果,也是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的表现,无疑是值得骄傲的壮举。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党的八大提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十分正确的判断。此外,党的八大还对扩大人民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内容进行了部署。这些论断,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和合理。但是,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加之国内外局势的综合影响,党的八大确立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尽管党和国家的建设走了弯路,但这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例如,较之1956年,196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0.3%,国民收入增长34.8%;工业迅速发展,钢产量增长1.29倍,发电量增长2.5倍,原油产量增长6.75倍,电子、原子能、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原子弹爆炸、导弹试射成功,卫星上天、核潜艇入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顺利完成。在挫折中取得的成就,正说明了我们的道路和制度有其优越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拨乱反正,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制度和道路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是进一步增强我们自信的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