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之所由 | 如何增强道路自信
发表时间:2023-08-09   来源:学习出版社

  四. 如何增强道路自信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人民已经品尝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长出的甜美果实。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努力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国道路。新形势下把握机遇,赢得挑战,就要更加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必须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把更新的、更丰富的、更充满活力的理论转化为大众话语,必须要更注重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善民生,让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首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大海航行靠舵手,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执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才能保证这艘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巨大的优势,呈现高度自信,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所在、利益所在,只要心向人民,就是人心所向,这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制胜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首要问题便是构建起人民群众矢志不渝地支持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念,构建起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价值认同、情感支撑、行动支持,这是新时代增强道路自信的关键所在。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激发治理主体合力的根本保证。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有效避免了党派政治掣肘、内耗的不良影响,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推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洞察中国基本国情,才能把握和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保证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打铁必须自身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为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其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时代“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足于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架构,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力量、总体布局等内容,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伟大实践。理论是无论如何不能脱离实践而“特立独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质上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能动的反映。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实践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发挥其高瞻远瞩、思想引领的作用,为道路自信提供坚强的保障。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深刻反思中国近代史,我们发现,探索救亡图存的努力之所以会接二连三地失败,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是关键原因。因此,任何变革所依靠的理论创新必须从时代需要出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从实践出发的观点。任何伟大的理论创新都是在实践之中寻找灵感,也必然要在实践之中接受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面临的具体实际,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发展的现实性问题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善于吸收新养分、总结新经验、反映新情况、回应新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才具有科学性,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思想火炬、精神引领的作用,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再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与信心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从内容上讲,理论要说服人的前提是理论本身是科学的,无懈可击的;理论必须经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但是这个物质力量的激发和转化不是仅仅依赖群众自发地去掌握的。理论不宣传,则群众不知晓,群众不知晓何谈群众对理论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光靠理论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群众,进行主动的、持续的、策略的群众动员和宣传教育才能探索出一条群众认同、拥护和坚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理论要想被群众所掌握,离不开宣传、教育与动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宣传要想实现大众化,必须借助于丰富多样的工具和形式,特别是要依托“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新形态,把晦涩难懂的学术化的理论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通过高效、全面、联动的新型传播载体和媒介,才能以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式嵌入群众生活实践,才能实现宣传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民法院党员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等组成的“宪法宣传周暨民法典进乡村”宣传小分队,来到渠县李馥镇凤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宣讲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宣传要想彻底说服人,就必须用群众的语言去教育群众,实现学术话语体系向群众话语体系的根本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源自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实践,要善于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中汲取营养,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上下功夫。宣传是在群众的头脑里搞建设,在群众的心田上耕耘播种。理论宣传从来不是辞藻的堆砌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用贴合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的语言和案例来通俗化、接地气地宣传。毛泽东就是善用群众语言的专家,他说:“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只有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在“零距离”贴近群众中“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要想取得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拥护和支持,对群众的理论宣传必须把增强理论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和实际接受效果作为目标,要做到既阐释了政策,又回应了民意,还拉近了距离。

  

  最后,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传教育是增强道路自信的有效手段,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面临的突出问题则是增强道路自信的关键环节和实践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维护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为己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能光喊口号,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倘若没有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群众之事无小事。当前,住房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都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问题,更是感受最直接、最深刻,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才会上下一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改革发展之路,发展之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发展道路的各项成果最终要落入人民群众的口袋里。如果我们的发展道路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就会辜负人民的寄托与希望。所以,道路自信不能成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才能得到最大多数群众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源源不断的支持,使广大人民群众信服这条道路,增强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