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信之所由 | 什么是理论自信
发表时间:2023-08-10   来源:学习出版社

  一. 什么是理论自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指引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品质,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理论自信”是我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和重要政治宣示,指的是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坚定理论自信,首先要搞清楚何为理论自信,弄明白理论自信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科学理论的指引。这个科学理论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理论自信反映了主体对理论的理念、发展进程的充分认识,是对理论价值的生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怀有的理性的、清醒的、执着的追求和信仰。理论自信形成的先决条件是主体对于理论的理念思维、维系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指引等内容的认知和觉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不同维度审视理论自信,其具有不同层面的内涵。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视角看,一方面,“理论自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理论自信的发展程度,要求理论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这也是理论自信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理论自信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正确的理论自信能够促使主体对自身秉持的信念持有执着和不放弃的态度,坚定前行,奋力进取,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建设、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错误的、盲目的理论自信会将主体引入歧途,甚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和巨大的退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即是鲜明例证。

     

  从政党层面看,理论自信首先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理论的觉悟,体现了一个政党对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理论发展的坚定信心。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只有把党作为主体的思想认识严格遵循了客观规律,秉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先进的价值诉求,才能称之为理论自信,才能指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强大的精神支撑下,通过不懈奋斗永葆党的先进性。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身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主体中,党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如王韶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内在契合于中国现代化的政党政治价值系统,在现代化宏大的历史主题与现代化实践的历史主体互动中,有力地形塑了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进程。”

     

  具体而言,从思想认同和理论认知方面,理论自信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定信仰,对其理论品格、崇高追求和核心价值的坚定信念,以及在该基本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自身能够正确应对和科学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坚定信心。政党只有在坚定的思想认同和正确的理论认知指导下,胸怀理论自信,方能推动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理论自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上创新性地回答时代课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学习读物

     

  理论自信的主体除了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党员,以及对党的理论进行研究、宣传和践行等特定群体外,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理论自信的形成和完善重在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认同、信念、信仰和实践。也就是说,理论自信既离不开党的组织这一主导性主体,也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基础性主体。理论自信经由群众的认同、拥护、信任与支持,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只有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夯实理论自信的基石、增强理论自信的底气、获取理论自信的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持续增强、国家的持续繁荣稳定、社会的持续和谐安定和党的事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精神内核,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全面的展现,得到了人民的积极支持和衷心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同时也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自信。要深入理解理论自信的内涵,需要对以下两方面关系有着明确的认知:

     

  第一,坚定理论自信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历程就是党带领全国人民,随着历史条件变化、时代演变和实践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式向前推进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实际上也凝结着改革开放之前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实践探索的宝贵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油画 罗工柳 绘)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前后连贯、一脉相承,又紧随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深入发展。这一伟大理论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坚定理论自信,关键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一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40多年来阶段性和螺旋式上升的鲜明特色。其中,每个阶段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接续创新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自信也体现在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及各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继承和思想发展的高度认同和理性认知。

     

  坚定理论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道:“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表明,理论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谱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最为恢宏的理论篇章,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是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支撑,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心血与成就,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开创美好未来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为有这样的理论自信,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了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坚定高度的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