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所由 | 什么是文化自信
发表时间:2023-08-22   来源:学习出版社

  一. 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我文化问题呈现出的集体性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积极文化心态。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往往需要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淘洗才得以沉淀、确立和发展。因此,在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文化自信问题总是常议常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高度关注文化自信问题,将文化自信问题提升至重要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问题作出了深邃而丰富的阐述,为我们增进对新时代文化自信问题的深刻认识提供了重要指引。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

  

  深刻把握文化自信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准确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从整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它集中表现为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高度自觉,对中华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坚定信仰,以及对中华文化开创美好前景的文化能力的强烈确信,是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精神驱动和坚定底气。56个民族、14亿多中国人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中华文化内蕴的中国精神与核心价值是文化自信的灵魂。56个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俗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并没有造成彼此文化的割裂或对峙,而是在长期的文化交往、包容互鉴中孕育生成了跨越地域界线、超越民族个性的共同的主体文化即中华文化,继而在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凝聚中形成了由56个民族组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由此应当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群体自信,我们要构建和增进的文化自信正是全体国民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之所信则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样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生成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承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以及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与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纪委第七次全委会上谈及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时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广义而言,这里所讲的“信仰信念”也涵括文化自信。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容体系,而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得以确立的精神基石;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也融通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的新时代弘扬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跃进中,以不断汇聚自信的精神底气。

  

  综上而言,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一种整体性自信,既是中华民族一种整体性的积极文化心态,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构成的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整体自信,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审视、凝思、推进中华文化新发展中对优秀传统的礼敬,对革命文化的尊崇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与优越性的确信。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广泛主体以及丰富的内容指向已然说明,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底蕴,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根本,“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深刻把握文化自信问题,其次,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主要构成。文化自信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系和层次体系:

  

  第一,文化精神的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任何文化体系,都有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文化体系的核心,决定着文化的个性特色与根本气质。提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增进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自信具有根本意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悠久的文明之一,在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形成了重视文化精神构建的文化基因。钱穆先生曾在《从中西历史看盛衰兴亡》中指出,“中国文化最可宝贵的,在其知‘重道’”,所谓“道”,“即是文化中之‘有价值意义’者”,即文化内在的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承古续今的接力发展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仁义礼智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标注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形成了由“血与火”熔铸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精神,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文化精神紧密关联、一体贯通,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鲜明标识,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我们中华民族攻坚克难、铿锵前行,由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信有为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可以说,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中华文化精神的自信。

  

《峥嵘岁月》描绘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难场面(油画 林岗、庞壔 绘)

  

  第二,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道路引领方向,决定发展命运,是构建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中华民族对于中华文化发展道路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猛醒于近代西方列强对古老中国的摧残蹂躏。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忍受着未曾有过的屈辱,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落后、思想落后,民族复兴的根本在于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文化将往何处去?中华文化的前途在哪里?中华文化能否复兴?这些问题成为困扰国人的重大文化问题,根本指向中华文化发展的路向。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病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文化发展进路问题上走出了一条新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中国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进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是行进于这条道路,中华文化不断实现新发展新繁荣,不断为民族复兴提供新助力新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日益趋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建设的兴盛展开与未来前景的美好可期上有力增进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道路自信,是坚定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命题与题中应有之义。

  

2021年3月28日,遵义师范学院师生在遵义会议会址前开展活动,重温党的辉煌历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第三,文化主体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文化自信,本身就包含着文化主体的自我信任与肯定,彰显着文化主体培育和弘扬自我文化的自觉与担当、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着文化主体对文化创造能力的自我肯定与信心。缺少主体自信的文化自信,是空洞虚无的,是魂无归依的。立足当代中国,增进文化主体的自信,即是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信心。从民族整体而言,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不断书写文明新章的自信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中国社会曾一度弥漫着一种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鲁迅先生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进行了驳斥。他深情慨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历史反复证明,在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中,中华民族早已锤炼出对中华文化坚守的从容与奋进的勇气,总是有民族的脊梁顶天立地、擘画前行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让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光辉的前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厚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理应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主体自信。

  

鲁迅像

  

  第四,文化能力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心。文化能力主要指文化创造能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的发展史,印证了中华文化内在的经久不息的文化活性,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最具说服力的明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将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一以贯之地再次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化创造力显著提升。增进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内在地包含着增进对中华民族继续创造文化辉煌的能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