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所由 | 文化自信缘何而来
发表时间:2023-08-23   来源:学习出版社

  二. 文化自信缘何而来

  

  文化自信,绝不是我们出于文化上的自爱或自恋情感而产生的盲目自信,也绝非与文化他者相遇时的骄傲与自大,作为理性而稳定的文化心态,其自有得以确立的积淀历程与坚实支撑。在新中国70多年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中,英雄的中国人民经受住了各种困难、挫折、风险与考验,走出了一条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中华之崛起”。自近代以来长期笼罩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文化焦虑、文化自卑等心理阴霾也随之日渐消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国力强盛与文化繁兴中得以复振和增强。当下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热烈场景,亿万国人激情澎湃的文化热情,有力证明了这一客观事实。但是,我们绝不应迷醉于文化的自我“狂欢”之中,应该更加冷静地思考“我们真的文化自信吗?”“我们为什么能够文化自信?”只有对文化自信之所由作出深刻有力的回答,我们文化自信的腰杆才会更加挺拔和硬朗,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撑、推动与引领的力量才更趋强劲。

  

读者在湖南省邵阳市松坡图书馆桃花源分馆内阅读书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悠久的文明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文化优势;独具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涵养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禀赋与文化基因。比如,积淀形成了仁者爱人、民惟邦本的人本精神;同心合力、民齐者强的团结品质;忧国忘家、保国卫民的爱国情怀;坚韧不拔、志坚行苦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斗霜傲雪的刚健品格;格物致知、求真务实的求是态度;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亲仁善邻、天下一家的大同理念;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与文化理念,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耀眼于世界多元而璀璨的文明之中。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讲:“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早已融渗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层次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世界之中。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人所谓‘天人合一’,所谓‘万物一体’,所谓‘孝、弟、忠、恕’,所谓‘大同太平’,所谓‘天道良心’,早已渗透于中国自古以来宗教、教育、政治、社会、艺术、文学、人生各部门各方面,而完成一种深彻圆密的文化系统。”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深沉而持久地涵养着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涵养,一方面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和民族品性孕育生成的文化母体。中华民族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与赓续,得益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强大精神力量,遵循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才不断克服前行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历程中涵育和淬炼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体现在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境遇中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承古开新的文化精神与展现形态为当代中华文化繁荣注入具有深沉历史底蕴的发展活力,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创造新发展而得以增益和提升。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开始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完成于雍正六年,历时两朝28年。正文1万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1.6亿字,全书包罗万象、规模宏大、分类细密,可谓古代的百科全书

  

  当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以传统涵养当下,需要在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展开,需要对卷帙浩繁的中华文化展开立基于新时代的价值再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对中华文化的“清理”,既要避免文化上的复古主义,同时也要警惕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警惕有人以反传统来反现实,打着重构文化自信的幌子行消解文化自信之实,解构文化自信的历史传承。以优秀传统涵养当代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以尊重礼敬传统,以创新复兴传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方能在古今承继、继往开来中得以有力重振与持久增进。

  

《起草〈共产党宣言〉》(张怀江 绘)

  

  其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得以挺立的理论支柱。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内核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主心骨和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撑,从根本上充盈着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理论底气。

  

  鸦片战争以后,苦难的民族遭遇以及式微的中华文化,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受到极大损伤。近代中国的历史趋向与国运发展,因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而得以转机,马克思主义因与中华文化和革命斗争的融通而落地扎根。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同时也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世界,既作为理论基石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得以立基,同时也作为核心支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得以挺立。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支撑,首先体现在它的科学性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无疑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内容的核心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发挥着支撑主轴的作用。作为一种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究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本质与规律,以彻底的批判精神提出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在实践中创生并不断被实践所检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同时致力于“改变世界”,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它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相结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中国崛起力证了自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是战胜各种歪理邪说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支撑,同时还体现在它的信仰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信仰。理论因其科学性而服众,通过“掌握群众”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但科学理论如能进一步上升为人们思想与行动的准则与指南,将理论指向的社会理想深层次地转化为人们奋斗的趋向和坚定的信念,即上升为一种信仰,那么,理论的力量叠合信仰的力量,就会形成更加坚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更为强劲的物质力量。显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兼具理论与信仰的力量,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阔步前行提供根本指引,同时凝聚起中国共产党与亿万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钢铁之力,是释解我们党和国家由小到大、由弱转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巨大精神优势。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支撑,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精神、文化道路、文化能力、文化前途才更加确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才能更为坚实和牢固。

  

  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卓著成就筑牢文化自信的现实之基。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整体上的一种积极文化心态,绝不是停留于精神层面通过自我思辨、逻辑演绎便可形成的,它还与物质层面的国家硬实力状况存在紧密的关联。文化自信的增进,往往伴随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衰微,往往见之于国力的衰退。文化自信的消长变化,总是与国力的沉浮跌宕呈现高度的一致,这是文化自信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近代中国与西方遭遇时,国人文化自信的集体沉沦,无疑直接源于大清帝国在与西方列强角力对比中呈现出的综合国力的式微;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文化自信的整体复振,无疑可从新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当中找寻到直观的答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由“集体沉沦”走向“整体复振”的演进历程,有力印证了文化自信的提振以国力提升为现实基础的发展规律。

  

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早已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制造业大国、太空技术大国、5G技术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等,这些标注中国强大硬实力的头衔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著成果。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进程,考验、磨砺和锤炼着自己的文化心态,引导民族文化自信理性成长;中华民族在复兴与崛起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滋养、支撑和提振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当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可以说,当代国人普遍增强的文化自信力,直接汲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1949-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确确实实有力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也应高度警惕由此导致的文化自大和文化骄狂的不良倾向。比如,有的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中沾沾自喜而迷失了自我,高昂的文化自信中弥漫着文化自大,甚至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这种亚健康的文化自信心理是有害的,近代清王朝由于自大而招致的悲惨挨打的教训,我们怎能轻易忘记。我们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令西方强国注目等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伟大崛起仍然需要我们久久为功;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指向是未来时而不是完成时,仍然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崛起注定充满了各种内外纠葛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上的文化自信,更需保持冷静和客观,既要避免陷入文化自卑,也要远离文化自大和骄狂,更多走向自觉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