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所由 |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①
发表时间:2023-08-25   来源:学习出版社

  四.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①

  

  立足新时代,如何有力提振和增进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注入充沛的精神底气和奋斗活力,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突出课题。培植和增进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绝非旦夕之功,需要多维度持久着力。

  

  首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培植和增进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必须做好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光芒。

  

2020年祭孔大典(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要着力挖掘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产生了不胜枚举的伟大创造,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无比自豪地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1800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1300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800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加强对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挖掘和梳理,增进国人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认知认同,这是提升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础课。只有形成对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自觉,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系才能深深扎进中华文化肥沃的历史土壤里,从中获取丰厚的文明滋养。

  

  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要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思想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气质与魅力,在历史上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核心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贡献,无疑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近代德国学者施伟策在谈及中国文化的生命观和世界观时曾指出:“世界与生命之肯定问题,无论在其本身还是在它与伦理学的关系方面,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能像中国思想那样成为一种积极的包罗万象的样子。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列子等,都是这样的思想家。在他们那里,西方思想须努力解决的世界观问题,却被一种非常奇怪而又深深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美国小说家赛珍珠在其晚年著作《中国:过去和现在》中表达了她对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的过去和今天,在上千上万个伟大名字中,孔子的名字使所有其他人黯然失色”“从孩提时期起,孔子就影响了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个性。孔子是我的参考系”,他的学说“作为高尚的道德和实践的现实主义的结合,仍在我的脑子中占主导地位”。培育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需要我们进一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精髓的认知与觉悟,在多元文化的比较中充分肯定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古今交融中展现文化自信

  

  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提升文化自信,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新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活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支撑力,需下大力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创造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关键在于将传统文化资源所内蕴的“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它们深沉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思想智慧。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我们以自豪礼敬的态度继承好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责任感推动中华文化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与此同时,积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中华大地上“火”起来。

  

  其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性质与根本气质,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灵魂。培植和提升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我们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以理论自信强化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缺失,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就会因“空心化”而没有灵魂地流于口号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力不强,则从根本上影响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定性。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培育和增进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问题,是文化自信的铸魂工程。

  

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揭幕仪式在德国特里尔举行,雕像重约2.3吨,高4.6米,连同基座总高5.5米,由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创作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有力支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关键在于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内功”。所谓“内功”,就是要研究好、践行好、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真心信奉的科学理论与理想信念。只有全体国人做到“真学”“真信”,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精神变物质的理论伟力,才能更为强力地支撑当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练好“内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成为我们灵魂依归的精神家园,其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让“理论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讲,“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死”的教条,同时也强调要以“活”的理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启发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在人民群众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通讲透讲“活”,念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有力支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需格外重视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中西文化之间不同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交锋更为激烈地展开着。从国际文化交往的大形势来看,西方文化仍然在文化全球性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强势霸占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在中西文化的接触与交往中,西方文化同样以强势姿态涌入中国,向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坚定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要勇于和善于应对西方文化的侵袭与挑战,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在与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展现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一方面,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洋为中用,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从不拒斥各种文明体系的优秀文化成果,勇于批判借鉴西方文化优秀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开放包容品质的体现,同时也有力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理论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邓小平在指出要注意学习西方“有益的知识和文化”的同时,格外强调“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只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力,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风帆才能高高扬起。

  

  2019年5月15日至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图为5月18日,上海民族乐团演员与奥西波夫俄罗斯民族乐团演员共同演奏《相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有力支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内部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趋向更加明显。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文化多样之间的关系,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挺立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必须处理好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需要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今贤文》中讲,“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在多样文化百花齐放与争奇斗艳中孕育着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百花园”亦有其一元主导的独特性,一元主导与文化多样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是在多样文化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生态中确立的,是多样文化中的一元主导,否定甚至拒绝文化的多元多样,无异于文化上的自我孤立,不仅使自身陷入封闭僵化,丧失文化互动衍生的文化活力,同时也从根本上动摇自身主导地位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多元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多元文化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好地释放自身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社会多元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提倡多样性,弘扬主旋律,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才更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