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力量的充分证明
巨大的自然灾害是面大镜子、是个大考场、是个大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质和真理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功能与实际效果,在抗震救灾实践中可以得到最直接、最严格、最有效的证明和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实践,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整合、道德规范的强大实践功能,同时又要在历史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目前,抗震救灾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回首与思考这来之不易胜利的精神原因,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抗震救灾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将抗震救灾斗争进行到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与保证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实践要求是高度契合的。从性质上看,抗震救灾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保障人民生存发展的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人民在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抗震救灾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决定了国家与社会对抗震救灾的投入程度。经过抗震救灾,广大人民群众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更加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证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服力不仅来自理论自身的证明,更重要的是来自实践本身的证明,在实践中证明其应用程度与通行范围。抗震救灾是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利契机,正是在党和国家、军队和人民全力救灾的一系列行动中,人们领会到了具体实在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标准。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进入实践、指导实践,成为抗震救灾“普照的光”,由此大大增强了它的说服力、信服力。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军队和人民,用自己的杰出表现、动人事迹、感人情怀,忠实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忠诚履行着核心价值体系对每个职业、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要求。向倩,这位年仅21岁,为抢救学生冲回教室不幸牺牲的英雄女教师,更是用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在诠释,什么叫高尚、什么叫牺牲,高尚与牺牲在我们这个社会与时代是否可能。“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抗震救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本生动教材、一个最好课堂。捧读这本教材,走进这个课堂,我们这个社会与时代的核心价值理念,呈现出概念文字与生活本身融为一体的状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维系国家和谐统一的文化核心。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越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需求,建设得越是深入巩固,它对人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大,在国家面临危机和挑战的紧要关头发挥的力量就越大。这次抗震救灾,人流、物流、运输流、信息流、情感流,全部指向汶川、指向灾区。这不仅仅是因为特大灾害本身引起的反应,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抗震救灾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大交融大救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使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使然。从历史的现实的对比中,更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凝聚力,广大人民把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自觉自愿为国分忧。人们深深认识到,抗震救灾,不仅是政府的义务、领导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国难当头,公民有责。从几千里之外赶赴四川救灾的唐山人,并不仅仅是报个人之恩,而是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与人民、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员力。核心价值体系是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它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既来自政治的力量,也来自思想的力量,也就是思想进入民众的程度与民众认同的程度。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程度越高,它的影响力和驱动力就越大。广大社会成员自觉按照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共同为某一社会目标而不懈奋斗,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动员力的有力证明,就能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汶川抗震救灾,举国上下、社会各界、灾区内外、中华儿女,表现出高度的价值认同、行为趋同、情感相同,而且这种社会一致性又是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相吻合的。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越来越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收到了明显成效。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抗震救灾中担当突击队和主力军,出色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艰巨任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走在全社会前列,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官兵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增强广大官兵的军魂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强化了军队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豁得出去、挺得下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要建立一套核心价值准则、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维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既要依靠政策体制的激励,也要依靠道德规范的自律。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人们自觉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使人们对其保持敬重之心、敬畏之情,才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产生应有的规范力。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社会系统遭受重创,人的行为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在这种局势下,人们的行为能否继续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力、社会主义荣辱观约束力的重大考验。在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作用下,几千万受灾群众即使遭受重大损失、经受身心痛苦,仍然恪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护着人的尊严,顾大局、识大体,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大受灾群众用他们的坚强承受、感激社会、遵守秩序,支持着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展开,保证了社会稳定和谐。为防止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威胁,绵阳市几十万人随时准备疏散转移,但城中治安良好、秩序井然,既体现了政府的组织力、管理力和执行力,也体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觉悟和良好素质。
(本文写于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