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舍此,没有其他任何选择余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获得幸福、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舍此,并无其他任何选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舍此,不存在其他任何替代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舍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并根据世界现代化发展变化的时代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提法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社会基本内容亦即“现代性”基本内容的认知和发展,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具体道路亦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显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现代化理论,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中国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如此之重要,因而理应成为理论界所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1.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中国共产党建党至新中国成立。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其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得以正常推进。尽管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许多仁人志士就已经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观点和构想,如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就曾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得以形成的一个历史源头,但从总体上看,当时的中国不具备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条件,因而也就难以形成完整、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其现代化建设的正常推进必须具备这样一个必要条件,即自身必须拥有现代化建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当时的中国不具备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民族独立。汤因比指出,对于一个社会共同体来说,“失却自决能力的现象乃是衰落的最后标志”。外国列强的打压,使得中国失去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可能性:国家主权的丧失,使得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缺少基本的保护;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得中国失去了基本的元气;外国列强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以及外国列强资本在中国的全面进驻垄断,直接封杀了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生长空间。这一切表明,“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外国列强打压同时并存的,还有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对本国人民的掠夺和压迫,这使得中国现代化的成长既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也没有安全的保障。凡此种种,正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指出的:“中国之经济力,在帝国主义及军阀统治之下,永无独立及充分发展之可能。”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指出,中国当时的时代中心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历经多年的奋斗和牺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获得了民族独立。“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由此,中国现代化建设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这样一个必要的条件。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明确提出了现代化问题。毛泽东于1953年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八大决议认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3年,周恩来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1964年,周恩来再次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自此,“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开始流行起来。重要的是,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的基础性成就,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铲除,社会平等的大规模推进,大工业体系的大规模建设,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等。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并为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推进准备了必不可少的经验和物质基础。“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当时人们对于现代化认识的最大不足之处,就在于由于经验的匮乏,没有将现代化建设当成时代的中心任务来看待,以至于出现一些失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在这一时期,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伴随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入,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现代化观。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个标志。一是把现代化建设作为时代的中心任务来看待。只有把现代化建设作为时代的中心任务,方能从根本上保证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今后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要“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七大的报告均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成时代的中心任务来看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部署。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党更加重视现代化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我们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日趋全面、系统。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内容的认知已经远远不是片面地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保持一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三是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明确设定。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影响深远。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明确设定,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具有了可行性和可预期的特征。
【作者:吴忠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