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和理论创造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不是“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开辟“新道路”的现代化,创造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道路”“新形态”,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现代化,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化,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是创造现代化新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完善的制度保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首先是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了以建立、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基础的现代化新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模式这一条路,各个国家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个“精神上的主动”,就是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为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坚持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为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是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最朴实的意义上,就是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构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推进了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的现代化新道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是蕴含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梦想和追求,总要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为前进方向,总要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全体人民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为坚实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全体中国人民“我们到底要什么”的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导向,而且是“我到底要什么”的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因此激发出全体人民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是“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地激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不断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作者:孙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