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和理论创造看中国式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通过从“中国式的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接力,从而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前景。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成就,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特点和要求,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了创造性探索。首先,邓小平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他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中国搞现代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他说:“我多次解释,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有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只有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其次,在探索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根据国情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1979年10月,邓小平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在谈到经济工作问题时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同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解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他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20世纪末,中国只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所谓“小康之家”,就是“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所处的困境,它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差别而言的。由此可见,“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特指的概念,有特定的含义。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一方面提升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基于中国的特点对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科学的定位,对现代化的实现目标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它是通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实践中,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前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向纵深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展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等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有了新的推进。
一是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总目标。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不可偏废。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就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总目标的确定,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定位已由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4个方面,向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整体的现代化转变,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邓小平强调了现代化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目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为现代化的实现设计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用1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实现,就是实现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而第三步的实现就是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世界共同认定的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上反映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中,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开始由“中国式的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基本完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得以开创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进一步设计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总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并处于深度调整的当今世界,面对显著发展并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时代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出发,运筹帷幄,谋篇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蓝图作出了创造性的描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和战略,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第一,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蓝图。党的十九大关于一个“决胜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两个“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谋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蓝图的设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加全面地描绘了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蓝图,提出了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等方面构成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为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第二,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创新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立足新时代的发展实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创新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站在新时代和全局战略的高度,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作出准确判断,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作出正确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站在世界共同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科学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际举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等等。这些创新性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第三,实施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蓝图中,部署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新时代推进现代化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两步走”战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为了保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保障,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点。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的优质增长,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的实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深刻说明了中国的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示范效应,它会彻底改写原有现代化的内涵和版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但它能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贡献可分享的中国智慧。
【作者: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