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每个国家和民族最终都将走向现代化。但是,人类的历史进程不是同步的,西方文明中的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进而实现现代化。这些国家早在17—18世纪就开始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进而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英国、美国、法国等。这些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至今仍然走在现代化国家的前列。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属于后来者。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只有180多年;如果从辛亥革命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算起,至今只有110多年;如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至今只有100余年;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至今只有70多年。但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呢?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思考。
1.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有14亿多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近1/5。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的历史任务。
在谈起中国现代化问题时,人们往往想到近代中国的衰败、落后以及当代中国曾与世界上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其实,在1840年以前,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经济大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但进入18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扩散,新兴工业文明逐步占据人类文明的主导地位,以工业文明为主的欧美文明走到了人类文明的前列,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东方文明走向衰落,中国也不例外。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在反抗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81年间,中国曾经发生过3次比较大的现代化运动。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近代中国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运动。这次现代化运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其核心是物的现代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西方列强对封建中国的侵略具有两重性:一是它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使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是帝国主义为了控制中国,不允许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封建王朝的腐败与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化同步进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与现代化的种种努力相互交替。以洋务运动为开端的现代化主要是表现在器物和技能层次上的现代化,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主张在洋务运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洋务运动主张制造近代军事装备,建立近代工业,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文化,希望在“器”和“用”的层次上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可是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随之而来的是割地赔款,物的现代化以失败告终。
1895—1911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现代化运动。这次现代化运动的核心是制度现代化。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封建制度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出来。从此,中国仁人志士又开始了改变封建制度的历程。1898年的百日维新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制度变革时代的到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全面改革,试图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以维新变法推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维新派传播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组织开展传播科学与民主的启蒙运动,提出维新变法,推行“新政”,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而守旧派则认为,只要坚持中国固有的纲纪,有选择地吸收一些西方物质文明或技术,就能走出困境。结果,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制度现代化在新旧斗争之中被迫中断,维新派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仅仅过了3年,在清王朝抵御八国联军侵华失败后,各种改革措施又以“新政”的形式重新出台。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并派大臣出国考察;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发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这一系列变革曾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是,由于政治改革停滞不前,贪污腐败问题严重,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加上清政府与民争利,触发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清末"新政"也没有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把康有为、梁启超变革旧制度的要求推进了一大步,不仅宣告了立宪运动的破产,确认了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他耗费近半生精力的力作——《建国方略》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前进道路以及基本原则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启迪。但“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人民继续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
1911—1921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现代化运动。这次现代化以思想和文化上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并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高潮。在现代化进程中,思想行为层次的现代化是最艰难的,五四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力图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彻底清除封建主义的糟粕,为经济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和文化基础。由于马克思主义尚未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内化到全体国民的心灵深处,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约束依然未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曾在中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状让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弊端,是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彻底清除封建糟粕,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扫清了道路,是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现代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走上历史舞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中国现代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者: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