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现代化当作中国最大的政治,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对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阐述实现中国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意义
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此后,我们党一再强调,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同志、他的战友们和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论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第二,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就可以摆脱贫穷,这意味着1/5的人类摆脱了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第三,实现现代化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将会有较大的提高;“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中国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第四,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指明一条光明的现代化道路。第五,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证明社会主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
(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此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现代化。“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认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如果搞资本主义,10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至多是极少数人富起来,但整个国家却要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现代化的目标将落空。
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四,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现代化。在和平时代,我们不可能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依靠海外殖民掠夺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紧紧抓住时代主题转换提供的难得的和平机遇,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尽快实现现代化。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无论什么时候,中国都永远不称霸。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三)提出并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重申“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同时,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现代化的目标。1979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明确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还强调:“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标志着我们党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总体布局”概念,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已经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3个方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并将此目标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
199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概念,并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并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第一次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在一起,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进了宪法,由政治建设到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两个文明一起抓”正式发展为“三个文明一起抓”,体现了党对“三位一体”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标志着“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确立。
2008年9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至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四)提出并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步骤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中华民族跨世纪发展的方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今天强调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在新“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把未来的50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提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他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陪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去四川访问。在访问途中,邓小平指出:“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二十年是从一九八一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这一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为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采取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措施;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同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为了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修改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税,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我们党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实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借鉴、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文化和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总之,这一时期,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正如《决议》所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者: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