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共同富裕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继承并发展了共同富裕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进行了深刻批判,进而衍生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演变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很困难,达到富裕更是遥不可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特征,或是奴隶完全被奴隶主占有,或是农民对地主存在依附关系,充满压迫和剥削,也无法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由于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同样无法达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阶级对立,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和必然性。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制度,保证劳动者权利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求,实行按需分配制度,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具有必然性,在充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但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同富裕必然实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方法。一方面,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政权具有压迫性和剥削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和生产工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既要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又要求在时间上尽量缩短,只有快速、大幅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体现无产阶级政权的优越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核心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一脉相承,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源泉。
其一,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发展所采取的分工机制将人分割,一条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能作为类似机器的某个零部件,从事简单重复劳动,这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人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所追求的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人的身心发展、需求满足、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在不同发展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其二,人的自由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创造出了商品这种物,但是这种物并不被工人占有,而是通过剩余价值的方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要想获得和使用这种物,就不得不参与资本家组织的生产劳动,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才能换取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过去表现为个人对个人的统治的东西,现在则是物对个人、产品对生产者的普遍统治”,这使得劳动变成非自愿的选择。进一步地,借助工人的抽象劳动,物获得了除了使用价值之外的价值,这种价值逐渐演化为社会财富的象征,驱使劳动者崇拜、追求,“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将来还要构建更高社会形态的“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人,实现人与社会自由的高度统一。
其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一些物质激励,试图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外生性的方法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受限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劳动者深知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共同富裕,得益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可以内生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会将劳动视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据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推翻“三座大山”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当时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并不是很多。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片面到全面科学的演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毛泽东率先提出共同富裕的主张。1953年12月1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再次强调“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个阶段提出的共同富裕大多限于物质文明,即从物质生活上使人民富裕起来,并且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片面强调共同富裕过程公平和分配上绝对平等,压抑了劳动者积极性,损害了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更加丰富全面。邓小平将共同富裕视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且,他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先富带动后富”的科学性,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进一步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目标、路径等。这个阶段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仅限于物质文明,更包含精神文明,并且不再强调同步、同等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共同富裕理论更加丰富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和重要特征。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更加全面、细致,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任务细化了共同富裕的内容。同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复杂性和必然性有着科学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阐释和落实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其核心在于使人民能够共同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也能够从中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能实现和捍卫人的尊严、价值、追求等,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现实任务,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对实现共同富裕要有坚定的信心。
[作者张占斌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