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路径
中国共产党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蛋糕”类比共同富裕,可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路径。
(一)“做大蛋糕”:牢牢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需要从数量上“做大蛋糕”,这有赖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念,同时要坚持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首先要提高物质文明的程度,经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此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指明了重点。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集中精力建设经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数量上“做大蛋糕”,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
另一方面,推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都包含在内,除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共同发展。"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做大蛋糕",是通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二)“做实蛋糕”: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依靠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通过调动和发挥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力量来“做实蛋糕”。
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指出:“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制度上消除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障碍。公有制为主体,并非要求公有制在经济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完全超过非公有资产,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而非简单的数量比例控制。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控制民营企业论”等论调完全错误,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强劲助力,忽视这个问题就动摇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要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三)“做优蛋糕”:不断坚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做优蛋糕”是应有之义。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做优蛋糕”,使共同富裕的含金量更高。
一是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断夯实基础性制度,包括产权、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等。清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产权制度的保护会使人民的预期更为明确、动力更为强大。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在通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人民会更愿意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公平的竞争制度,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在通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人民会更踏实地在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奋斗。
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两个优势。政府和市场各有优点和局限性,“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一定条件下时有发生。要实现共同富裕,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是不现实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是有限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反映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凡是能由市场决定的都交给市场。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保障、调控的作用。如果完全放任市场配置资源,必然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机会、条件大致平等。
三是完善法治和民生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具有权威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制度环境作前提和保障。不健全的法治体系会破坏“做优蛋糕”的基础,甚至破坏“做大蛋糕”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保障共同富裕顺利实现。从民生保障层面看,不同步、不同等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特殊含义,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优越性就体现在,通过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分好蛋糕”: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做大蛋糕”“做实蛋糕”“做优蛋糕”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分好蛋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我们更需要在“分好蛋糕”上下功夫,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按劳分配原则未能实现实质上的平等,但至少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关于是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有过多次理论争鸣,每一次争鸣都推动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改革。分配方式要与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符合实际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按劳分配的关键点在于坚持劳动是分配的基本依据。要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
另一方面,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开放初期,除劳动外,对于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否参与分配,在理论认识和法律政策上有过争论。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有必要在法律上认可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1982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条款。现在,生产要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还包括知识、数据等,未来还可能涌现出其他新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共同构成分配的依据。要形成“有钱的出钱(资本),有力的出力(劳动力),有知识的奉献知识(技术和管理),有资源的出资源(数据)”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共同出力、共享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张占斌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