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发表时间:2024-06-03   来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体现了中国人徐图自强、赶上时代的精神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得到创新性发展,体现为受现实的历史影响的人文日新的过程。当其被对象化为历史实践,就转换为历史的具体。换言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文明。当然,并非所有的文化理想都能成为现实,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化的实践转化体现为社会存在,形成彰显时代精神的现实物质力量。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依靠古代文明解决今天的问题,而是要在实践中创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明。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乃是要揭示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在实现特定历史任务时秉持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自信对创造文明新形态具有特殊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理解和接受,必然体现为中国文化形式,其传播和实际运用必然带有中国的特性,并在转化为中国话语的过程中得到彻底的表达。正如毛泽东所说:“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资源角度看,用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被赋予新义的中国话语。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谈到“小康的状态”和“小康的国家”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小康水平”,实际上指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物质丰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要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风尚。

  

  “小康”一词最初源于《诗经·大雅·民劳》,原指丰裕安乐的社会状态。“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孔子将“小康”视为“守礼义”“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丰实有序,但尚未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提出“衰乱”“升平”“太平”三世说,以此重新安置儒家的秩序。其中,“升平”世大体上相当于“小康”,体现了一种和平崛起的发展状态。“小康”不仅体现为一种社会发展状态,而且体现为人们对国泰民安的期待。《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到的“小康”“小休”“小息”“小愒”“小安”指的都是百姓安康,过上较为舒服、殷实的生活的状态。

  

  不断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小康之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体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的。这就要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和劳苦的生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思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注重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在实践探索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留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不断面向未来丰富其现代内涵,进而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建。例如,汲取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兼容并包等思想的时代精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解决一系列文化冲突,在新的价值层面加以文化整合,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光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科学理性精神和强大动力,为其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深刻思想内涵。“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可见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成因。创新的前提是传承,要积极总结符合时代需要的古典智慧,扎根于滋养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土壤,弘扬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实现符合时代精神的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新义,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实现创新性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选择,满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能够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在正确解答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创造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活动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并从中获得了中国文化身份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导观念,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注入科学理性精神,使中国古代道德理性传统经受现代文明洗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面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明确的任务和文化特质。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激活了积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伟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开拓进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气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科学理性精神,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内涵。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朝向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却并非颂古非今,而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现代性在全球流动加速了前现代社会的消逝,“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开垦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启示意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形成带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的文化观念、话语和交往方式,由此塑造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力量。因此,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并非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某种前现代特征,而是表明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创新性发展中以独特的方式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构成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发展思路,为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百年来在中国实践场域中探索的现代化新道路,力图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扬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世界历史意义。“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发展之所以展现其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还在于:它在完成其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在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西方现代化的某种翻版,而旨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并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在摆脱资本逻辑的探索中实现现代文明向更高形态跃迁。可以说,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中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反映了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自觉,释放了强大的社会发展活力。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角度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理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新文明的实践逻辑。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多年的视野中理解这个问题,就会对中华民族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充满信心,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何以在历史进步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立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事实出发理解文化的发展过程,就会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转化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实现其转化的是选择和实践这种文化理念的历史创造者。

  

  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原政权在战争中往往不是善骑射的游牧民族的对手,受农耕文化影响的人们安土重迁、不舍家园。但是,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之,在战争中取得政权的游牧民族往往要学习儒家治理理念与实践。民族文化的融合正是在此过程中实现的,经过融合创新的文化在转化为文明的过程中体现了时代进步。文化需要积淀和传承,文明则体现为新旧更替的实践创造,新文明彰显了更先进的物质力量。现代化的实质是生产方式变革引发的社会变迁,随之而来的是生成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文化,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创造性转化,现代文明由以取代古代文明。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是建设新文明形态。文明总是与其所处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展为此提供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由以激活文化传统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域中展开的,有其明确的时代性和现实的问题域。因而,要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塑造了超越资本现代性的模式,从中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式,使之得到符合时代精神的表达。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大一统、居安思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这些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踔厉奋发的实践中被转化为奋斗精神、和谐情怀、集中统一观念、忧患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克服西方“现代性之殇”及其带来的人类危机,成为人们追求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文化底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与自我超越,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中国现代化的实在进程在人们创造新文明的实践中展开,现代文明向新形态跃迁本质上体现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发展水平与人的自主性能力的提高程度。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在现代化途中逐渐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处于同一历史进程,因为人的现代化要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而迈向更高文明程度的现代化,必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中国人的现代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使不断提高现代文明程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满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为中国现代化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走向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现代化实践,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满足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追求。实现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历史的观点和实践思维方式,超越资本现代性的危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中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中华文化的再生机制,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个意义上,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臧峰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