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阻滞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风险
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未来进程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将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而且,越是接近现代化的实现阶段,可能会遇到更大的艰难险阻。中国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实现现代化的强烈发展意愿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速变缓、人口增长率下降、“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加重等全局性问题的挑战。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情况下,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阻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和挑战,做到未雨绸缪。
第一,经济全球化受阻带来的创新乏力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强势逆流,再加之出于意识形态上的严格分野以及对中国实力的忌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极限施压,这将可能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脱钩”,这进而可能导致中国原创技术进步能力不足,形成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阻碍。这一“脱钩”风险最初从贸易领域开始。2017年,美国宣布对中国发起“301”调查,企图对中国实施单边制裁,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战拉开帷幕。再加之新冠疫情冲击,几年来中美之间在经济科技方面“脱钩”的紧张趋势愈演愈烈。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国内经济大循环对中国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经济全球化受阻、中美经济科技“脱钩”风险加大,对现代化新征程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利用自身劳动力低成本要素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基础研究和工业技术强国,中国虽然科技创新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已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很多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于国外,每年大量支出用于向美国、日本等国购买知识产权。中美如果真的“脱钩”,那么美国向中国的技术转移和输出将大幅降低,“卡脖子”技术的数量及其影响范围可能增加,这将极大地阻滞中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现代化进程也可能被拖累。要应对这种风险,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置于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地位,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中国现代化新征程至关重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第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经济衰退风险。
前述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前景分析,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不存在重大、持续衰退基础上的。近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的经验与国外的教训也都启示我们,在未来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高度警惕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可能重演。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有多次瘟疫和病毒的肆虐,如2400多年前的雅典瘟疫,公元6世纪和公元14世纪因鼠疫而起的黑死病,等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每次重大公共事件会成为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对这类重大风险,中国必须十分注意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尤其是要在政府与市场协调上下功夫,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能力,避免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因重大公共事件引发重大的、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放缓,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第三,重大国际政治军事冲突和全球危机带来的极端环境风险。
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连续性很容易受到国际环境巨大变化的冲击而中断或者倒退,最终不能实现现代化。无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时下还在持续的乌克兰危机,都揭示了重大政治军事冲突和经济危机可能给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带来极端环境风险。极端环境风险对现代化进程影响是巨大的,但又是非常不确定的。以当前乌克兰危机为例来看,未来局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具有较强不确定性:一是加剧能源供应风险,可能会破坏中国经济运行稳定性;二是加剧资产价格波动和滞胀风险,造成全球经济受挫,进而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三是乌克兰危机将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解构,会给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带来极大不确定性。面对这样的极端国际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需要统一全国上下意志和所有资源,坚持“稳字当头”保证中国现代化环境的稳定性,努力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再争取30年稳定发展期。
[本文由高培勇、黄群慧执笔完成;课题负责人:高培勇、黄群慧;课题组成员:张翼、张树华、张永生、冯维江、倪红福、杨耀武、杨虎涛、张旭、胡怀国、肜新春、熊昌锟、刘洪愧、周慧珺、田野、王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