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协调高效、循环畅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国家和平发展,切实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如期实现。
经济建设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本文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35年中国人均GDP将提升至2.5万美元以上,2050年我国人均GDP会达到5万美元左右。但要实现这些增长的前提必须是不出现大的经济衰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至关重要。
二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加速推进。2020年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工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在新发展阶段深化工业化进程意义还十分重大,还面临着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的高质量工业化任务,而这又进一步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三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因此,一方面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政治建设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民主观、价值观,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成熟,不断提升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深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推进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不断提升,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化建设
坚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得到完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重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社会风尚基本养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使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构建完成,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文化强国得以建成。
社会建设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共同富裕,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科学规划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将中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口预期寿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推进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所"目标,推进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相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标准。
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推进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推进形成优美的生态,生态安全屏障牢固,生态系统功能健全,生态系统质量稳定,生态产品丰富。确保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能够享受到安全的饮水、清洁的空气、肥沃的土壤、美丽的海湾等优质充裕的生态产品。推进形成美好人居环境,有效降低建筑碳排放量,初步实现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记录。使绿色成为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发展方式友好、动力内生、过程高效、生活简约适度、行为绿色。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碳达峰后围绕碳中和目标,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推进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断完善生态监管体系,严格环境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体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导向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和法治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提高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安全建设与和平发展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本文由高培勇、黄群慧执笔完成;课题负责人:高培勇、黄群慧;课题组成员:张翼、张树华、张永生、冯维江、倪红福、杨耀武、杨虎涛、张旭、胡怀国、肜新春、熊昌锟、刘洪愧、周慧珺、田野、王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