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一般性与特殊性①
发表时间:2024-06-17   来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中国贡献的同时,也为人类现代化路径探索提供了成功发展范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跟上现代化发展潮流提供了全新选择。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点,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和深刻内涵,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历史探索、现实挑战、中心工作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一般性与特殊性①

  

  现代化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深刻转变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近代以来成为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并逐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构建并标榜以“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为“方程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历史证明,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不具备“普适性”且逐渐暴露“误导性”,照搬这一现代化模式所导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周期性经济危机”“全球生态危机”等诸多问题,会将一些发展中国家卷入发展旋涡。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现代化”是一个宽泛而丰富的概念,既象征特定历史进程,又形容相对发展状态。一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立场和不同层面对现代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但都离不开对现代化目标的考量。从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特指人类社会完成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是一种全球性的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标准已无法适应如今的发展阶段,不能用作目标指导当下和未来的现代化强国建设。正如亨廷顿所强调的,现代化是一个革命性、复杂、系统、全球化、长期、阶段性、同质化、不可逆、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标准总是伴随经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涌现而不断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相对发展状态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标志,表明该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它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相对发展水平,强调用发展的视角理解现代化的内涵,而实现现代化实质就是发展滞后国家赶超发展领先国家的过程。正是由于现代化标准呈现动态演进且取决于相对发展水平的特点,再加上发达国家总是大概率能优先在产业变革中获益,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现代化进程意识形态的“道德制高点”。因此,目前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直接导致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成为现代化的唯一选择。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有效消解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一模式的话语霸权,从根本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时代课题,它不仅是特定历史进程,是实现从小康社会出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飞跃;也是相对发展状态,是实现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迈向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彩赶超;更是坚定的道路选择,是一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呈现“一般性”

  

  从理论上说,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现代化是指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等多重现代化的总和,是由生产力的现代化驱动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从其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看,一方面,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的现代化是最能动、最积极的内生因素,是驱动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也是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也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从实践来看,现代化是指由工业革命引起的从工业化到城市化、再到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乃至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过程,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有多种解释,而且还呈现多种类型。一是认为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这个工业化过程不仅指的是18世纪后期肇始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过程,那是初期或古典的工业化,而且更是指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才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工业化过程不仅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发展,而且表现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因为“工业化一旦开始进行之后,必然会破坏传统的前工业社会”。二是认为现代化是指自科学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过程。因此,现代化就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因为人类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同时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因此,认识现代化需“从国际背景、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社会整合、知识和教育这5个方面来考察各种变化,力求绘出一幅完整地描绘这种相互关联、多向转变的图景”。三是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形式”,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并实现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这主要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化的。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过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而是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最有效的图景,学习、借用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和经验的过程。四是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旨在实现工业化、富裕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统一。对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来讲,由于业已存在许多成功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样板”,往往把这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富裕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表现”作为自己追赶甚至模仿的目标,并理解为自己要实现的现代化。

  

  [作者韩保江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作者李志斌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