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一般性与特殊性②
发表时间:2024-06-18   来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1.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一般性与特殊性②

  

  中国式现代化要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呈现“特殊性”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基因和历史语境不同于西方国家,决定了通往现代化之路必然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长征之路”。10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非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我国自身条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发展的产物,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具体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的各个方面。

  

  1.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政治建设中呈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翻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最特殊的政治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分享的全民现代化,而不是社会严重对立、政党政治冲突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的不懈追求和持续探索中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来的,而之所以能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关键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理解,以其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坚定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本质要求得以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同时它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在政治领域的生动体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2.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经济建设中呈现“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文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均离不开这个客观现实,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前提。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考虑中国现代化道路,意味着必须始终将人置于现代化的核心位置。“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实践主线,而这也与“人为物质”的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第二,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和优势。巨大的人口规模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蓬勃动力,中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红利”逐步显现,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巨大空间,超大规模工业产出和世界门类最完整且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牢固的产业基础。第三,作为硬币的另一面,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约束和挑战。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客观重要挑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如何辩证处理巨大人口规模与有限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打造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普惠性现代化道路等问题亟须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去解答。然而,中国这样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目前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可搬,没有现成道路可走,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注定是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道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发展的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短短数十年时间内实现了现代化的跨越式积累,用7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但人口规模巨大加上现代化时间的高度压缩,导致各地区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挑战,设计中国现代化之路必须立足这个基本国情,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现代化之路走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注定是各领域齐头并进、并联式发展的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而这种"并联式"发展过程正是中国现代化相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最为突出的特性。第四,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世界社会主义,还是对全球和平发展事业等都具有格外重大的意义。

  

  因此,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一现代化特征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本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物质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实质是从以“物质”生产体系为主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高效、包容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深入践行,离开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从而为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克服人口规模约束和发挥人口规模优势的唯一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以及“并联式”现代化内生矛盾的挑战,本质上都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体现,而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新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高质量发展能充分利用巨大人口规模所具备的国内市场基础和潜力优势,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有效促进内需体系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匹配和相互适应,获得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社会建设中呈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区别于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追求资本无限增殖与剩余价值绝对化为根本逻辑,追求生产力的现代化,而忽略了对生产关系现代化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全球收入不平等、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的出现。实际上,现代化的价值归宿是借助现代化载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并非单纯为了发展生产力。基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评判性反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为反思对象,把资本批判作为前提而非目标,按照辩证法的本性,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入手,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驾驭资本何以可能。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一直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将对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是进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本质要求,它是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旨归。具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举全国之力,作出战略安排,实施有效举措,不断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地区间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两极分化问题的重演,并旨在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4.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文化建设中呈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以资本为中心逻辑主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极力凸显物质财富的显著地位,为了追逐经济发展和利益增长,罔顾精神文明建设,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必然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乃至撕裂,进一步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缺陷、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价值的失序。区别于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更加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不追求极端的唯一性与片面性,更倾向于以“全面性”的原则化解矛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统筹规划、齐头并进。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是精神文明快速取得成果的前提基础,是实现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的坚实保障。然而,物质文明发展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维度,这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现代化一般规律的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一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能够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精神文明是为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先进的精神对物质文明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正所谓“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在全社会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伟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公民的德行修养。

  

  5.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生态建设中呈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求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增殖为内在动力、以经济理性为绝对主导、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但造成本国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严重限制了本国自然资源蕴含的生产力潜质,乃至给全世界和全人类带来了至今都无法消解的生态危机。以此为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走既守护好绿水青山又发展好金山银山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辩证把握释放生产能力的同时保护发展潜力,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征服自然”道路的超越,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走出了一条能够对求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化道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本质要求。发展好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节制占有索取的单向发展模式所引发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发人深省,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不能带来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更会导致自然界的报复,危害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些重大战略决策,无不深刻彰显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意义。

  

  6.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国际交往中呈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外扩张掠夺特征,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中心、以少数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放纵资本逐利为特征的现代化,充满了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写满殖民扩张、暴力掠夺和对外侵略的黑历史。直至今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信奉“国强必霸”的政治逻辑,对内掠夺、压榨无产阶级的资源和权力,对外不断利用转嫁经济危机、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局部战争等手段来捍卫“资本至上”的逻辑,强行制造有利于自身的经济秩序和政治规则。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强烈的排外性、霸权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整体未来的关怀,遵循和平的文明发展观,秉持和平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并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重要力量,在谋求本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外部支撑,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有机整体,只有树立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思维,注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借鉴,妥善解决各类分歧,才能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国方能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要外部保障。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剧,国际关系格局与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和调整,国际和平发展形势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只有更加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与各国寻找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方案,树立起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价值导向,才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进而为实现世界大同贡献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将给国家安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带来多重挑战。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不仅可能增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而且可能因其“水落石出”效应诱致财政、金融和房地产风险“扎堆儿”爆发。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者加在一起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要分别在2035年和2050年各“翻一番”以上,否则就不可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进而也就没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新增人口数量的“剧烈下降”,中国人口潜在增长率进入下降通道。因此,中国经济能否处理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系,进而维持较长时间的中高速增长,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经济降速所带来的“水落石出”效应而诱发的财政、金融、房地产等各种风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二是中国科技创新力不强的“阿喀琉斯之踵”效应,不仅会直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而且会拖累现代化进程。2022年1月,国内科学家列出遭到西方国家“卡脖子”的35个领域的清单,不仅有芯片、EDA软件、光刻机、操作系统、触觉传感器,而且包括高端轴承钢、重型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等。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些发展“卡脖子”和“软肋”问题解决的进度,不仅决定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而且深刻影响着国家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三是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并可能导致“马太效应”,不仅会直接影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后劲。2021年,我国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仍分别有1.63倍、1.11倍和1.0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倍,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高达0.466,远高于0.3—0.35的合理区间。尤其是在社会总收入中,20%的高收入家庭占比45.8%,20%的低收入家庭仅占4.3%。如此大的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度很大,而且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影响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进而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四是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加快,不仅可能产生“高质量悖论”,即由于“双碳”过程和“智能化、数字化”过程叠加,可能导致中国“去工业化”进程加快,使传统制造业、煤炭石化钢铁等产业“早衰”,进而引发“失业加剧”、低收入群体收入下降和生活困难而导致的“费力不讨好”和“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且可能诱发“合成的谬误”和“绿天鹅”风险。因为我们传统经济结构“高碳化”由来已久,并也成为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巨大、实体经济比重较高的发展中大国的突出特征,在此基础上自然形成了“高碳化”的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如果不分时分地分产业"差别化、渐进性"推进,不坚持“先立后破”,必然会形成“合成的谬误”,进而诱发因追求绿色低碳发展而产生的新能源危机和投资金融风险。也正是由于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复杂叠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作者韩保江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作者李志斌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