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中心工作与实现路径
发表时间:2024-06-19   来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2. 中国式现代化:中心工作与实现路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如期完成这一中心任务和宏伟目标,全党仍要继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进而始终抓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始终抓好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但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是不分基础与条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平均发力。根据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不能动摇,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前提或基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要主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有始终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条人类未曾有过的现代化新路,要走好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理性地选择实现路径。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理论感召力、政治执行力、市场经济驾驭力、组织动员力等都直接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工作能否有效推进。因此,首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武装干部群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和理论要义。唯有用这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群众,并转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最终才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其次,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强化“两个维护”的制度保障,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再次,要不断提高党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党必须自觉研究和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高质量发展规律,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确保中国经济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最后,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成为关键因素,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围绕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成为领导各方面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二,坚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二者互为表里,内在统一于“新发展理念”,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必须突出“创新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二是必须突出“对内开放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制度环境。三是必须突出“共享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必须突出“协调发展”要求,加快建立“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充分发挥区域禀赋优势。五是必须突出“绿色发展”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是必须突出“对外开放”和“安全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七是必须突出“市场机制有效”要求,加快构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因此,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样,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最终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和"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此,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构建“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来“打通”国内、国际供给与需求,真正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二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卡脖子”问题。要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揭榜挂帅”机制的“双重作用”,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等多重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国家创新合力,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安全可控。三要深入实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尤其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尤其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制度现代化,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素与基本内容,也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借鉴市场经济等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久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得益于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要最终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一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二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三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因此,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权利。尤其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四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另一方面,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五要继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一方面,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六是要深化生态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和标准制度建设,进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一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这是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三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严格公正司法。四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不仅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而且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必须加快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一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二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机制。三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

  

  第六,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因此,为了确保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一方面,必须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尤其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韩保江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作者李志斌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