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4-07-05   来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2.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理念对于如何实现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表现”,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变革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和中国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反思,强调应当摒弃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强调树立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西方现代化道路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指出由于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资本获取利润,因此不仅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而且因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也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批评这种现代化道路放任资本逐利,“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和以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边发展、边污染的现代化,并基于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所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态制约的现实,强调中国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必须改变不顾生态环境制约,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要真正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正确理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并具体展现在“要不要发展”和“如何发展”两个问题上。在“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上,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反对像西方生态中心主义那样为了维护生态整体的和谐与稳定,把生态整体的利益与人的生存权利和利益对立起来,进而否定技术运用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反对抽象地谈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脱离发展谈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流于空谈;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反对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强调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后,从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执政目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唯GDP的发展观,代之以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发展的数量、质量和速度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既要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又要肯定二者之间的矛盾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解决二者矛盾的关键就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既看成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又看成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践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发展观,形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从形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看,就是摒弃传统的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老路,而是要通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代之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生态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当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党的领导和统一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和相互协同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把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实践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内;从形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看,就是要摆脱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建立在“大量生产、大量耗费、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珍惜生态、珍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从而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王雨辰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王瑾系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