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情怀和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情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区别于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潮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的价值取向。由于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潮割裂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因此其理论和指导的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必然缺乏“社会建设”的维度,不可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和追求人类的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其理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归宿。
生态中心主义者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建立在割裂自然观和历史观辩证统一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的,这使得其脱离社会历史的维度,不去考察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实际过程是如何发生中断的,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从而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把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归结为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的是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并借口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拒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反对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任何行为。这种观点不仅把生态文明的本质归结为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而且其价值归宿和目的是维系资本和中产阶级既有的生活质量,忽视和否定发达国家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发展中国家要求通过发展消除贫困的需要,否定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意味着他们所追求的生态整体稳定与和谐的愿望必然落空。因为一旦人民群众无法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必然会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追求生存;西方绿色发展思潮尽管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辩护的同时,把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修改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并标榜其所主张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代表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由于其所追求的经济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追求资本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西方发展理论既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维度,也决定了其所标榜的代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阶级中心主义”和“地区中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其理论必然缺乏人类情怀。
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者的生态文明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潮不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类可以通过实践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在探索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上必须从分析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并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以人与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在生态资源占有、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矛盾的危机,只有从分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实际过程出发,合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基于以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必然把“社会建设”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价值归宿。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态危机的本质要求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协调好人与人在生态资源上的矛盾利益,这就意味着以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必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为基础和前提,只不过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合理地分配经济增长的成果,否则在无法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人们就会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谋求生存,这在客观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把民生建设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环境民生论”的命题,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和目的定位于提升民生,强调人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并由此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并把人民群众是否有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看作评判生态文明建设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情怀,既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作奋斗目标,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由于绿色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又是美好生活的基础,而当前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提升民生的优先领域,特别是把“污染防治”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关切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人民情怀,而且还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论”,体现了其鲜明的人类情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每个民族和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全球环境问题之外,都应当立足于人类的共同利益,摒弃零和博弈的霸权思维,在尊重民族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以平等协商的方式承担起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通过建构尊崇自然和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人类绿色地球家园。立足于对人类未来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把“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制度创新、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碳交易等问题上作出了具体部署。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我国应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并通过国际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这种鲜明的人民情怀和人类情怀,一方面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另一方面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摈弃依靠殖民和暴力掠夺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鉴,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现代化。
[作者王雨辰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王瑾系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