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之路》: 真实展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发表时间:2012-12-12   来源:学习出版社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2012年11月6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学习出版社联合承制的8集电视系列片《中国之路》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出席会议。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现刊发《中国之路》专家研讨会发言摘要。 

  申维辰(中宣部副部长):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之路》在央视四套黄金时段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今天请大家来,是围绕这部专题片,就学术政论片的全新电视理念、权威与通俗的结合、学者与电视的结合、百姓关注与政府宣传的统一等问题进行研讨,以引导大众正确理解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政论片的创作方法。 

  拍摄这部专题片,源起于《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的出版发行。这本书的作者是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先生,曾为邓小平同志做过多年英语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正是这种国际化的阅历和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全球视野,使《中国震撼》一书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和解读,拥有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向度。由于它所给出的若干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世界格局和时代发展新变化新背景中,感受到来自中国的震撼是怎样发生的。中央领导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要求我们宣传系统干部首先要对这本书进行认真研读,还要做一些深层次研究。希望中宣部对这本书的观点、阐述、论证以及对比的结论作进一步的宣传,来深化我们对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认识,对世界发展趋势和潮流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对比能力和鉴别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十分重视和关心这件事,亲自审定了制作工作方案,提出拍摄的具体要求,并为本片命名《中国之路》。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难看出,《中国之路》所探讨的内容与党的十八大所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刻推出这样一部优秀电视专题片,无疑赋予了《中国之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神圣使命。所以这部专题片的制作、播出、出版及研讨十分重要、十分及时。 

  按照云山同志指示,制作单位于去年7月启动,全身心投入本片的脚本撰写改编、外出取景、后期制作、精剪合成、样片制作等工作,表现出极强的创作欲望与工作热情,今年8月完成了样片制作。《中国之路》的制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国际社会、干部群众、专家学者所关注的中国为什么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同世界上长期被追捧的西方模式究竟有什么区别,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不断追问的过程,并最终在片中给出了答案。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只能寻求对应这个现实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创造性地改革束缚中国发展的体制障碍,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探索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确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世界潮流、符合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对一直被奉为神圣坐标的西方模式构成了强有力的对比性挑战。中国道路的方向已经历史性地锁定,中国模式的内涵已经在时代进步中凸显。历史与实践表明,精进图强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的梦想追求,走向辉煌是我们国家的美好愿景。 

  电视专题片《中国之路》具有自己鲜明的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它从一种学术观察与解读的角度,吸收各方面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专家学者的视野,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中国与外国的对比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电视专题片以影像艺术的独特方式对张维为先生原著《中国震撼》进行重新构思、重新布局,突出国际化特征,体现时代化要求,阐述中国现代化道路。坚持纪实与政论相兼容,同时注入一定的思辨因素和学理内涵,运用丰富的资料、生动的故事、凝练的语言、壮阔的画面,以强大的视听艺术,从中国崛起、中国贡献、中国人权、中国民生、中国板块、中国文明、中国话语、中国模式八个方面诠释“中国之路”。该片着重运用案例、事实和数据深入挖掘描绘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阶段走过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主客观原因,导向正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制作大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的好片子,也是一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开展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中国之路》播出后,即有学者专门致信制作单位,畅谈自己观后体会。认为,从片名看,这部文献片旨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展示中国当代及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在这条道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肯定这部专题片既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又站在时代和全球的高度看中国,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指出这部文献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凡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作出高度评价者,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联合国机构和一些有影响的国家的政要,以及具有国际影响的专家学者;而讲中国自己的成就和道路者,不是党政官员,而是专家学者。学者的观点更为客观、更为科学、更为理性,易为国内外广大观众所接受,说服力更强,宣传效果更好。由此高度评价这部电视专题片是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专题片,它在海内外的展播必将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广大干部群众观看本片后,对本片的主题、观点、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等方面纷纷发表感想和心得体会。很多普普通通网民关注片子、推介片子、评论片子、转发视频链接。在国内知名的网络社区,网民们用“追看”、“给力”、“求链接”等现代网络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部片子的关注、评价与期待。他们说:“这部片子,体现的是现代崛起的中国”、“希望能多出这类正面题材的宣传片,多次、重复播放”。为什么这样的理论性、学术性强的片子会在网民中引起如此热烈反响?一位网民的帖子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同,他写到“以前在网上所了解到的一些信息让我也对国家有所怀疑,但是现在看来,都太肤浅。中国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一直在进步!为中国的崛起喝彩,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中国再次崛起的时代而感到幸运!” 

  该片的播出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这对于加强基层群众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深刻理解“中国之路”的内涵、实质和特点,推动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该片制作过程中,中宣部宣教局严格把关,组织力量多次对《中国之路》进行认真审看,牢牢把握全片的政治方向和内容导向。中央外宣办、中央政策研究室、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等研究机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制作单位充分吸收这些意见,通过反复修改、推敲和完善提高,使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之路》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收视率。在此,我代表中宣部对参与《中国之路》制作单位、各位专家学者和参加讨论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希望通过大家创作和努力,涌现出更多像《中国之路》这样优秀的电视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先能力。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这部电视片的宣传推广工作。为了切实发挥本片作用,要加大工作力度,覆盖城乡广大基层。农村、企业、学校、机关、社区要利用楼宇电视、有线电视、开路电视、网络等渠道反复播放,组织收看。要加大光盘发行、发放等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反映广大观众、网民的热议评论,使这部电视片真正发挥出宣传教育功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卢卫东(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看了这个专题片后感觉很震撼,很有冲击力。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推出《中国之路》,意义非常特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义非常重大。 

  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中国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数量是世界第二。中国的发展国内外很关注,引起了一些争论。西方从嫉妒到恐惧,以致威胁论等都纷纷出笼,他们的各种观点很多,引起了思想混乱,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领导、解决疑惑、达成共识非常重要,所以《中国之路》的成功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冯 刚(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我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际视野。该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但又不仅是就我们自身来讲中国,而是通过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拍摄,我觉得这点是非常突出的。 

  第二,中国情怀。该片体现了中国的探索和思考,其中的中国情怀也令我感触很深。中国情怀反映出我们的历史积淀,有纵深感。 

  第三,时代精神。该片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该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艺术形式进行表达和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非常突出的。 

  该片从理念、行动到发展轨迹,全方位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会有影响,对世界人类文明也具有促进作用。中央反复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的体系,我想该片既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研究成果。 

  董京泉(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这个专题片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又站在时代和全球的高度看中国。多角度、全方位、大气磅礴的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有很强的针对性、说服力和震撼力。 

  二、凡是对中国道路、中国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做出高度评价的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联合国机构和一些有影响的国家政要,以及具有国际影响的专家学者。讲中国的成就和道路不是我们的高级官员,而是专家学者,所以这原本就是一种学术观察的结果。我认为让我们的专家学者和西方的专家学者,以及西方国家的政要出来讲话的做法很好,因为他们的观点更为客观,也为国内外广大观众接受,说服力更强,宣传效果更好。 

  三、几乎每一集都是以具体的典型事例为切入点,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亲切感。其间又穿插大量的案例、事实和数据,从具体到抽象,讲的道理令人信服。 

  这部专题片的播出对国内观众来说,一是有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二是可以使那些发展中国家的观众从中得到感悟,学到经验;三是有利于国外的广大群众了解中国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消除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见和影响。 

  张养吾(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级参赞):这部专题片非常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是该片的一大特点,既毫不含糊的阐述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和理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广阔的前景。 

  第一次用电视的表现手法把一个学术专著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创新。 

  王丹彦(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本片的成功突出地表现在比较好的处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深与浅的关系。该片邀请了张维为担任总顾问,立足学术视点,框架体系严密,使作品具有了可观的思想深度,理论厚度和境界高度,与同类创作相比它不再单纯的以官方的话语方式,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宏大叙事,而是从学术的纬度做了理性解读与考量,创作者较为完美的将学者的思路、观点转化为全新的直观的电视语言,用丰富的视听元素深入浅出的将该片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润物无声地进入观众心灵。 

  二是新与旧的关系。这个片子的创新之处可圈可点,有的成为政论片的突破,该片在体例设计上打破了同类片子往往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划分的结构层次,而是创新性的将全片分作了八个篇章。这让整部作品很全面又重点凸现,可以说用了一种崭新的形式来鼓励我们社会主义体系,这种外新内老的形式给业界很好的启迪。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中国之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国际化的视野来打量当代中国的发展,主创者游刃有余地把握本土与国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该片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走向、大潮流中,一方面展现出国内与国外的深度合作交流互动,和谐共赢,另一方面着力说中国对全球发展的独特贡献,从而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深入人心。 

  四是胆与识的关系。《中国之路》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回避现实,而是怀着真诚的态度、负责任的精神直面矛盾,把创作的思想理念、表达中的诸多难点难处智慧地转换为视听表达形式,坦率地言说中国。比如贫富差距、腐败现象、人权问题等等,对这些敏感话题,这部片子都作为聚焦关注的对象,有胆有识地进行了剖析和评论,并且见解深邃、观点鲜明,有效地起到了见证事实、引导舆论的社会功效,从中不难看出本片的策划者、创作者深厚的担当意识和文化自觉。 

  刘效礼(中国视协纪录片学会会长):《中国之路》的视角是全球的,语态是世界的,理论是学术的。如果理论是大众的就更好了。因为看电视第一是很多老百姓,搞学术的是给圈里人看的,理论是学术的,故事是不俗的。文献纪录片一是要突出人物,因为人物是一个纪录片的魂;第二是要突出细节,有细节才感人,细节决定胜负;三是要突出文化,文化使国家伟大;还要有感情。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我觉得《中国之路》做得都是比较到位的。 

  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第一,《中国之路》这部纪录片非常及时,对中国特别及时,它实际上是符合了一种世界的潮流。最近一些年来中国模式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第二,有针对性,回答了一个世界一直在提的疑问,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能成功。中国的成功有其特点,中国不是单独发展的,而是与世界一起发展的。中国虽然不排除别人的经验,但是也绝不迷信别人的药方。 

  第三,这个片子表达出了我们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世界的发展模式上需要有中国的话语权。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永远有一种争斗,永远有一种博弈,在这个问题上不可以有半点幻想,只要我们好了,别人就对我们好了,这不可能。所以要在博弈中学会让人家尊重我们。让人家不歧视我们,就需要发展自己的话语权。 

  吴白乙(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所长):这个片子基本上回答了我们学术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对于环境、对于中外关系的性质的一个战略性的判断。比如说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世界性的发展,中国在当中率先的复苏。未来的世界,我们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共存的关系,在机遇转型和权力转移的历史趋势下我们怎么样能够更负责任,特别是承担起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这样一种角色,从而获得外界的理解。再比如现在和未来中外关系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张维为先生也回答了一部分。 

  这个片子没有回避矛盾,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来解释中国崛起道路和探索当中发生的改变和应对改变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个片子从理论价值的角度来说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俞 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该片第一集引用了《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对于奥运会以及他希望他女儿去看中国的话,既有一种理性的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又有一种非常感性的自己的追求立场,这就是选择的证实。 

  专题片强调了学术性,我觉得学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理论的思考和建设在里面,这才是用学术的观点让影像去呈现,去让大家了解。最有价值的学术就一定是要有理论的创新和独特的认识的,如果说中国崛起和中国贡献更多的是一种梳理和总结的话,那么越往后这种思考性和建设性就越强。 

  我对这个片子的探索性追求有很强烈的感受。在这种探索当中我们如何既汲取一本书中理论的观点,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又真的是我们中央电视台在创作,在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内容的介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这种独立性、独特性的追求在这个片子中是有所体现的。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解读《中国之路》全篇,通观它成功之处包括它的不足之处,我以为这一类的学术政论片的全新电视理念可以在如下五个方面去探索、寻找、展开。 

  第一,这类政论片要以重要的、而不是一般的问题为核心展开权威的学术性的论述,就像这部《中国之路》,它向世人展示了所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和宝贵经验。 

  第二,有权威的学者展开的学术性的政论。这样一种学术性的政论有一个基本的品格,就是真实。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说真话、说实话,说有事实依据的实证和思辩完美结合的、合乎科学逻辑的、同时还具有无可质疑的公信力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的真话和实话。 

  第三,《中国之路》显示出足够丰富的政论语言和优质影像尽可能完美的契合。可以让观众感受的到,可以感悟的出来它有一种独特的精血、气派和风骨。它做得很好,开了一个头,我们还得继续发展,做到一种境界。 

  第四,论述者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做到鲜明、准确和生动,声情并茂,做到一种让人觉得你才华横溢、美轮美奂,做到雅俗共赏、通俗易懂。 

  第五,这样的政论一定要具有极大的正能量。要收到实效、达到高效,要意是什么?那就是努力做到一流的论题,一流的论证。 

  闫 东(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科教频道大型纪录片及特别项目制片人):我有四个感受,第一,系统性是这部学术政论片的关键所在。《中国之路》的谋片布局很有特点很有特色,非常大气,也很有冲击力。从中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学术特征,由此可见作为学术的政论片,论述体系的构建是关键所在,也是立身之本。 

  第二,前沿性是这部学术政论片的魅力所在。《中国之路》从《中国震撼》一书入手,因为与作者很熟,我们有过深入的沟通,以书入题要求作者担当顾问,同时以对作者的采访贯穿全篇,看似依托了《中国震撼》一书,但又感觉到跳出了《中国震撼》。感觉到内容更加新颖,更加全面,汇集了中外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体现了学术的前沿性。 

  第三,权威性是学术政论片的价值所在。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中国之路》共有29位专家学者,很多都是目前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专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很多个所为核心的访谈嘉宾团队,在近30人中有10位,占全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安排会从国家研究、国家团队的整体视野为片子注入一种整体的学术理念,每个人发言的自信和状态都给观众一种很深的印象。 

  第四,这部学术政论片的根基所在是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直面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用大量的事实,包括一些中外古今的镜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那么同时也是学术政论片的根基所在。《中国之路》多视角的深入分析中国,坦率地言说中国,共同体会当代中国,分享多角度看中国的思维模式,与我们共同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中国。 

  张德祥(《当代电视》主编):这个片子有几个特点,第一有高度。就是它的理论高度,如果没有理论高度,而只是用一些数据,可能看不清楚中国发展的是一条什么道路。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象化地体现在这个作品中,这是它的一种理论高度,理论基石。 

  第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包括人物的采访,无论是专家的采访还是普通老百姓的采访,甚至包括国外的一些政要学者,实际上不同的采访就是不同的角度,把各种各样的视角会聚到一起来看中国道路,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大家共识的结论。所以这个片子的信息量非常丰富。 

  张 宁(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中国之路》这部电视专题片与其他的文献纪录片一个显著的不同,或者说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学术色彩更加鲜明。这样的一部具有大众性的学术专题片,这个特点也比较清楚,而不是一个学术论文的翻版,毕竟是要在电视上播出,通过这种大众传播的手段到达观众那里,满足收看的过程,那必然首先是一部电视。这部《中国之路》播出的效果可以说超出了感官,创造了感性之美的力量,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是通过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种感性的美在征服观众的过程中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产生理性的力量,恐怕是《中国之路》一个很鲜明的特色。 

  这部片子通过全球视野、中国立场这种方式,使得创作团队找到了与世界媒体语言接轨的方式,他们注重表现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动态和横向的比较,而不仅仅是结果或者静态的展示,或者目的的直接展示,并不是这样。在高度浓缩的时间和画面中,在直观艺术形象的享受中,该片让人们生动全面地感受到中国发展道路的辉煌成就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明前途。通过这部片子,观众不仅仅以中国的立场、中国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而是在全球格局和历史感悟中合理地认识中国的现实。所以从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方面,从电视业务的提升方面,从纪录片、专题片的发展方向、发展角度和增加的品种上,这部片子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文章来源:文艺报)

 

    据悉,《中国之路》将被译制成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以方便外国观众观看。

 

   视频赏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