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精华 阐发新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集萃》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2-08-25   来源:学习出版社

  日前,董京泉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集萃》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新成果。书名虽冠以“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以哲理为主线,将政治、道德、法治、社会、人生等诸方面的思想均涵盖在内,既在相当宽广的范围内荟萃了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又下很大功夫对传统文化做了新的阐发。

   

  初读之下,觉得该书有这样几个显著的优点。

   

  一是内容厚重扎实。

   

  全书除表现为篇幅大之外,更直接的体现是对文献资料的征引非常丰富,不仅有大量儒家典籍的摘录,而且对道家、佛教及其他学派代表性人物的著述亦多有采用。百家同台,相互辉映,各具特色,长短互补,共同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每一章节都能立足于用原典本身说话,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解读,从而使立论有坚实的根基,也使读者有更多思考的余地。注重古人原著,尽量在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这是真正求得传统精粹的先决条件,有利于治学实事求是,而避免出现泛泛而论或随意褒贬的弊端。

   

  二是纲目设计颇具匠心。

   

  全书共六章,以中国味甚浓的“寻本根之妙”“探大化之赜”“立成人之道”“求致知之方”“通古今之变”“明为政之要”为题,分别论述本体观、变易观、人生观、认知观、社会历史观、政治观,抓住了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要件,而各章之下又能提纲挈领,列出最主要的论题,展开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论述。如:第一章将本体观分解为道本论、太极论、气本论、理本论和心本论,第三章将心性论分解为道家的心性论、儒家的心性论、佛教的心性论和三教合流的心性论,第五章将社会历史观分解为天命史观、圣贤史观、道统史观、循环史观、民本史观和朴素的唯物论历史观等,颇有引人登堂入室、举要一目了然的效果。只须浏览纲目,就能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概貌和关键节点,留下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三是探究意识鲜明。

   

  书中在对古代各种学说进行评介的同时,能着重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表达新的见解,推进已有认知。例如,董京泉研究员主张“天人合一”思想的转化有六个要点,康中乾教授强调中国“本根”论以“惚恍”式“意境”见长而有别于西方,柯可研究员用“恒道主义”和“文明晕染”概括老子的文明理想,王思义教授论“致知之方”的各个命题皆注重将儒、道、墨、释等各家之说连为一体,孟庆仁研究员指出朴素的唯物论历史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形态”,毛国民教授对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共和体制”的争议详加点评等等,都是探究创新精神的体现。虽然某些具体观点还可以商讨,但正因有此创新精神,才保障了学术能充满活力、愈走愈远、愈走愈长。

   

  四是联系现实紧密。

   

  该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最终成果,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为现实服务的宗旨非常明确。此前提下,全书高度重视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密切联系当今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大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种联系,努力跨越古代场域与当代场域的距离,打通古人之思与今人之思的隔膜,追寻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以期在新时代以新的广度和深度解答新的问题,达到新的高度,实现思想文化的全面“升级”,其价值的重要和意义的深远不言而喻。

   

  在获益匪浅的同时,笔者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这些思考,既受该书的触动启发,亦与本人的学术经历有关。笔者的专业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与传统文化有较多交集,自己的兴趣亦偏重于哲理层面。近年来,除仍写点本专业的论文外,由于机缘巧合,开始涉足陈献章心学的研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他人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新的体验。这里结合读书心得和历年感想,略谈三点思考。

   

  第一,关于传统精华的选择与贯通。

   

  传统思想文化的著述浩如烟海,精华的界定和挑选实属不易。对选出的内容,如何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体系背景、话语背景中作出准确精要的诠释,需下不小的功夫。贯通的要求更高,儒家内部不同人物、不同时期的言说有异同,儒家与其他诸家言说异同更为明显,如何找准共同点,厘清差异处,对研究者是很大的挑战。在此方面,研究的精准和深化,都还有广阔的空间。

   

  第二,关于中西文化的对比与互补。

   

  中西文化在性质、内容、特点上皆有差别,这是毫无疑义的,而如何确定和评价这种差别,需做多方面的考察。除了差别,中西文化还有哪些共同点,也值得充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长,西方文化也同样有其优长,这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看得很清楚,它们之间完全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将思想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扎根本土,又融入全球,会更有利于形成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明价值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重要基础。

   

  第三,关于古今思想的转换与对接。

   

  传统文化要为今人理解和传承,提供现实所需要的服务,无疑应加以必要的转换。这一转换并非易事,涉及语言的转换、思想内涵的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甚至还有难以言说的意境的转换等诸多方面,如何做到信守与超越的统一、古义与今解的统一、借用与发挥的统一,都需要下足斟酌推敲的的功夫。对接是更高程度的转换,古人与今人、古代与新时代毕竟相隔甚远,当我们将古今思想文化直接相连相融的时候,应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做更多的鉴别、阐释和升华工作。

   

  (作者:宋德华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点击图片,欢迎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