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由学习出版社、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中共正定县委主办的《品读正定》出版研讨会在石家庄正定举办,陈晋发来贺信,王彬、戴建兵、李春林、张新建、李浩等文化界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品读正定》由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孙万勇创作、学习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32万字,共分为八章,从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采撷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故事,以事喻理,深入浅出,全景式展现正定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品读正定》是孙万勇创作品读历史文化系列丛书的第三部。作者退休之后,笔耕不辍,五年时间完成了三部作品近百万字,书的品质获得高度认可。已经出版发行的《品读石家庄》《品读西柏坡》,得到了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及出版界的广泛好评,在读者中引起了良好反响。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该书围绕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溯源千年古城历史,品鉴历史名城的千古之美,深度诠释厚重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人文气质,是一本格局大、有深度、有新意,有较强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的好书,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当地事业发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正定是个好地方,《品读正定》是本好书。《品读正定》不仅写了历史,而且融会贯通于现代,不仅写了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且写了故事背后耐人寻味的意境和浩然之气,不仅写了影响历史的重大事件,而且写了正定人的精神与气质,的确品出了境界,品出了新意,品出了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确是一本佳作,比较深刻、比较耐读。
这次会议召开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际,围绕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主题,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讨论《品读正定》是值得的,也恰逢其时,讨论这本书当然是推动正定历史文化研究走向深入所需要的。同时从这本书内容也不难看到中华民族弥漫各地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恰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范畴。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曾经在正定工作,那四年时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对这里的历史文化印象非常深刻,从那时候开始我有个想法,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地写一写正定,写一写正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这里与众不同的人文气质。这个地方历史太厚重了,文化太灿烂了,就像是一本大书,真正读懂它不容易,能够读出点味道来更不容易。
如何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如何在大量的史料之中提炼出主题,品出我们正定的精华所在,怎么样能够融会贯通古今,这些问题都是不小的难度。在写作过程中我也是边写作、边学习、边琢磨这本书怎么写。
我是带着敬畏之心写的。第一,品出正定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品出正定对中华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第三,品出正定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第四,品出正定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大众人文精神。第五,在表达方式上,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史论结合、通俗易懂。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品读正定》的出版发行可谓正当其时。作者以大视角、大视野俯瞰正定的千年文化文明史,以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品味文献史料、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贯通千年文脉,弘扬传统文化。
《品读正定》仿佛穿越了历史长空,身临艺术长廊,抚摸文化瑰宝,感悟正定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人文精神之可贵,令人向往,引以为豪。尤其是一个“品”字呈现给读者的是精神文化盛宴,在畅快享用的同时予人自信。一是品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作者透过历史,挖掘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让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跃然纸上,喻事说理,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古城承载的历史。二是品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定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名人闪耀在历史星空。该书溯源历史,将散落民间、散见文献的一缕一线,织造成一件件引人入胜、守正创新的文化新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寓于历史与人物的结合中,使人耳目一新。三是品出了博大的人文精神。文化承载历史,文化塑造品格。正定隶属燕赵热土,其特有的历史人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正定儿女,使他们形成了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诚信忠厚的精神品格。四是品出了强烈的文化担当。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作者历时多年,潜心打捞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悉心打磨,串成精美的珠链。
从文化史上来讲,一个名胜它都有一些历史,一个名城应该有一部名作。岳阳楼有《岳阳楼记》,黄鹤楼有李白的诗,鹳雀楼有王之涣的诗,滕王阁有《滕王阁序》,我们正定现在有《品读正定》,这本书当得起。
品读是一种独特的写法。历史向左移一步就是哲学,向右移一步就是文学,好的历史著作是打通文史哲的。知识、感情、哲学、思考构成了《品读正定》。作者用开创性的跨界写作方式打通文字,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叙事、抒情与评述相结合,越写越精彩,正可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这本书抓到了“隔”与“不隔”的最佳状态。“隔”是美学上的重大的概念,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才能感同身受;出乎其外,才能高瞻远瞩,就是距离产生美。在“隔”与“不隔”之间才能感情丰富,才能笔端存在感情,只有突破表象才能看得更透彻,想得更明白,写得更全面。一个人写一个地方,写得最好的不是当地人,而是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又离开了当地再写。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写北京写得最好的作品是在他旅居伦敦时完成的,叶圣陶先生写苏州也是如此。这就是“隔”与“不隔”。作者曾在正定工作,现在离开正定再来品读正定,因此笔端带着思考、带着乡愁。
品读一个城市将会成为文化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肯定要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具体载体是什么,品读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总书记讲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品读正定》很好诠释了这五大特性。
读过这本书之后的几点感悟:第一,只有把古往今来的文化作一个系统全面的溯源寻根,才能深深地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础;第二,这是百科全书式跨学科的寻觅,作者涉猎的面非常广泛,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素材,而且把叙述和评论相结合;第三,这本书是用“正定·中国”范本来讲好中国故事,如果把这种品读地方的范式继续推广下去,组成灿若群星的品读地方的区域范本,就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大系列、大故事。第四,这本书秉持了在文化上“两个结合”的成功实践。作者创作这个“品读”系列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既是建设者,又是亲历者;既是记录者,又是贡献者,他把他的全部感情倾注在这块神奇土地的时候,他的思想和这块土地就会共同升华。
这本书特别讲政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特别鲜活的写照。这本书也特别有感情,既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又是对当地文化的感悟,更是对百姓的热爱。在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尤其是一些评论,能够体现出奠基于正定历史文化之上的强烈的文化自信,作者在书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诸多文学大家、科技巨匠等贤士英豪的历史功绩,如数家珍般展示了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瑰宝,深度品读了正定厚重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人文气质,凸显了作者对正定的浓烈感情。
这本书史料翔实,作者旁征博引,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正定作为古城,历史上曾有许多建筑闻名一时,在不存之后,后人常有惋惜怀念之意,潭园便是其中之一。作者爬梳大量史料,从潭园修建年代入手,列举清代学者梁清远、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等人对潭园的记载,分析出潭园的初建年代。之后,作者又对潭园建在何处、美在何处、存续时间等进行探究,最后展开丰富想象,贯通古今,将历史上的潭园与现实中的园林联系在一起,展现正定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
这么多东西,历史、文化、艺术、医学、建筑、中外关系……把这些都变成不管是官员、学者、普通读者、当地乡亲还是异地的游客,都愿意读的文字,而且大家都愿意被书里的思想所浸染,认同书里所说的东西,这是很不容易的。上下千年,古今中外,真是辗转腾挪,特别有味道。
《品读正定》内涵丰富,严谨者能见其严谨、宽阔者能见其宽阔、深入者能见其深入、初识者能见其普及性。作者走的是史学通俗化的道路,希望把贮藏在象牙塔中的那些来自史学的价值和微妙之处以一种通俗化、简洁化的方式传递出来,传递给大众,让他们同样能获得美妙滋养的提升。
有批评家认为有两类人容易成为作家,其中一类是在本土生活对本地了如指掌的人。孙万勇曾经在正定生活工作,他对这片土地的发生、发展了如指掌,对本地的历史了如指掌,加上他的知识分子的求真气息和知识功底,这些特质让他写出了《品读正定》。另外批评家谈到我们的文学、文化写作除了作家个人的才华之外还要有真情的投入。作家在写下的文字中连接自己的哀愁,连接自己的毛细血管,他因为懂,因而传达了这种懂;他因为爱,因而传达了这份爱。读者会因为作者的真诚和真情而感同身受。我们在阅读《品读正定》这样文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正是这种情感投入,使得《品读正定》成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好书。
《品读正定》不仅是一部资料真实、研究准确的资料书,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跳出史料看史料,他注重的是归纳总结,更注重的是史料背后的深意,是史料和史料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勾连,作者在写东垣古城和常山战鼓时,说道:“城市可以兴废,治所可以迁徙,只有历史不会停滞,文化不会中断,它还会以某种形式延续、发展。”作者言说正定历史并不止于平面呈现,而是希望从历史之思中找到今日的解决之道、发展之道,以及历史中所蕴含的种种道理。因此《品读正定》也是一部可以发今日之思,让我们更多地审视当下的国情现象,思考中国农村如何发展的思考之书、启示之书;更是一部能够激发我们历史荣耀,强化我们历史文化自信和家乡情感的情感培育之书,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年轻人的自豪、自信和家国情怀的精神读本。
(文章来源选自:人民网-河北频道、光明日报客户端、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