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官员要“虚职”不要“实权”?
发表时间:2016-08-03   来源:理论头条v

    近日,《半月谈》透露的一则消息成了网络热点:西部某县去年相继有10位局长和副局长向县领导提出由实职改任虚职。 一个县在一年内竟然有10位“局座”要求“实改虚”,确实令人惊异。

    过去,为了手握实权,官员们甚至不惜行贿受贿,上下疏通。现在,竟有官员主动申请实职改虚职,这事,理论君(ID:liluntoutiao)觉得,确实值得和大家好好聊聊。

  一、什么是实职?什么是虚职?

    实职和虚职,一般指的是公务员中的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在基层,人们习惯把“局长”“副局长”等有具体职务的领导干部称作“实职”;把“正科长级干部”“副科长级干部”等只有级别而没有实际职务的干部称作“虚职”。

  举个例子,相比“县发改局长”等实权岗位,“主任科员”固然是权力含量有限的虚职,但从行政级别角度看,事实上又是同级的、均为“正科级”。按照现行官员考核和待遇管理体制,同级别的实职虚职也并没有什么根本待遇差距,但工作压力不可同日而语。

  二、官员想“实”转“虚”原因何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鸣有一篇文章《官员“弃实就虚”的奥秘》,其中提到了官员“弃实就虚”的3点原因。

    做官的风险比以前大多了

  由于实职官员的为官环境发生了变化,做官的风险比以前大多了。跟从前一样,权力大的职位依旧为人艳羡,但同时招人嫉妒也多。坚持原则有人恨,不坚持原则违规为人办事却办不成,或者有给办有不给办的时候,也招人恨。各方面原因都导致这样的官员容易被人举报。当今之世,要说实权官员一点毛病都找不出来,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官员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神经受不了,不如退下来找个闲职。

  做官是越来越难了

  实职官员权大责任也大。对于县以下的基层官员来说,现在的趋势是责任大、负担重,权力反倒被上缴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线都得捅到这一根针里去,还往往都是一票否决。所有任务都要你完成,但你手里又没有什么牌。不用非常手段吧,完不成任务,动辄获咎;用非常手段吧,弄不好被捅出去,别说乌纱帽不保,甚至可能身陷囹圄。也就是说,单就职务而言,当官是越来越难了,越是基层越难干。因此,有的官员才会求个闲职,提前养老。

  实职官员是反腐的重点

  实职官员是反腐的重点。上下左右都盯得很紧,压力山大。在反腐风暴之下,从上面压下来的压力,比平日不知道大了多少倍。实职官员是众矢之的,一旦被查,很可能就会有事。面对如此高的落马风险,还是及早躲避的好。

  三、“实”转“虚”到底该怎么评价?

  “实”转“虚”到底是官员们为了“安全着陆”的权宜之计,还是官员队伍的自我净化?这是我们关注此事的要义所在。

 

    基层官员“实改虚”现象,是目前不断深入的从严治党、反腐斗争成效的一种见证,也是“能上能下”机制正在不断形成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方面来说,当然具有积极意义。

  但回到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某县10位局长和副局长提出由实改虚职”的事件,这事后来怎么样了?县委书记发话了:谁改任就审计谁,此事遂不了了之。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在理论君看来,对这类官员,即使他们放弃了申请,也应该对其负责的部门进行审计,以确认这些人是否是借“实改虚”行金蝉脱壳之实。

  在曾发生塌方式腐败的山西,也曾出现类似的现象。2015年,吕梁市委书记高卫东曾表示,当时在选用县委书记的考察中,有些官员不愿参加,也曾有人找他提出退出一把手位置。虽然他没有表示要进行离任审计,但说道“你这个时候不干,别人会说你有问题,心虚。”相关官员即表示,“既然这样说,那我就继续干。”

  严格的离任审计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官员改任虚职前的违法违纪活动,也要依法严肃查处,用实践告诉官员“潜规则”不再适用,不要心存侥幸。

  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官员考核奖惩机制,提升其针对不同实职虚职岗位的针对性、有效性,一方面,既要实现不同岗位官员的权责匹配,确保“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监督越严”,另一方面,又要同时实现不同岗位责任与待遇激励间的匹配,确保“责任大、待遇优、激励足”。

  无论如何,悠闲混日子的想法显然是不符合党员干部身份和职责的,不管是虚职还是实职,只要在岗位,领着国家的俸禄就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是不管事,只有无管才能一生轻, 既然在位就应该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