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中国梦》:用鲜活语言传播中国主流话语
发表时间:2014-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拍摄的5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以“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为经纬,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

  梦想是引路的灯火。

  循着中国梦的指引,今日之中国正健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拍摄的5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以“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为经纬,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

  片中,从软件工程师对收入的期待到私营业主对孩子教育的盼望,从小岗村村民对改革的深切体会到学界专家对理论政策的解读,“中国梦是国家梦和个人梦的同向融合,是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赢”的观念,透过电视荧幕感染着广大观众。

  创新理论宣传的有益尝试

  “昨天看了《中国力量》,觉得中国的强大确实不是偶然,而是凝聚亿万中国人向上向前的斗志激发出来的。很感动!”一位山东济南的网友在网上留言,表达了自己观看《百年潮·中国梦》的感受。

  参与节目录制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告诉记者,他周围不少人都在看这部片子。他们认为,这部片子紧扣主题,选材精到,专家的解读也很到位,确实能使观众感觉到中国梦是关乎国家、民族和每个人命运的“伟大梦想”,是创新理论宣传的有益尝试!

  “看完这部片子,大家感觉到,中国梦与自身的确有很大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唐洲雁表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观众通过这样一部片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将个人目标和国家目标相结合。同时,中国梦也同世界梦同频共赢,这需要宽阔的视野才能解释清楚。

  理论宣传可以有多样的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刘华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实质上就是用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表达一个恢弘的目标,这样更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电视片传播广、受众多、影响大,通过电视讲坛、电视政论片等形式宣传执政理念,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对此,唐洲雁表示认同,“国家的重大目标、重大梦想仅仅通过理论文章阐述是不够的,还应借助电视片等更多的形式。这些形式,不仅可以讲理论,还能够在视觉上、听觉上带给观众冲击。这种立体化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印象深刻,这是电视传媒的一个优势”。

  韩庆祥对记者表示,通过电视片阐释中国梦的理念,既避免了“说教”的距离感,又避免了“理论”的畏惧感,还避免了“空大”的逃避感。“宣传的话语体系一定不要板着脸来说,我们的理论宣传也可以使用很通俗、很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唐洲雁表示。

  关键是走进大众的心灵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刘华清认为,一般说来,理论和理念的宣传必须借助逻辑的力量,让人们不仅了解它,而且认同和接受它,从而产生为之奋斗的兴趣和动力。刘华清以中国梦的宣传为例表示,逻辑的力量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们知道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有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情感的力量就是要让人们明白,中国梦与我有什么关系,我能为实现中国梦做点什么。

  此外,“重要思想理论的创新宣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理论走向大众、走向本土。走向大众,即其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的构建要抓住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既要有逻辑的力量,又要有情感的力量。”刘华清说。陈金龙也认为,理论宣传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要接地气,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融入民众生活语言,打通主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阻隔,融入知识性的阐释,做到润物无声;与国际话语对接,用国际上能理解、接受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主流话语。

  受访学者表示,学界不仅要做好理论研究的智囊团,在理论的普及和宣传方面也应起到积极作用。在中国梦的理论宣传中,最有效的方式应是感性的方式,即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生动形象,使得我们的理论和奋斗目标能够被民众理解、接受。

  “理论研究要保持敏感性,及时回答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受众、不同地域的认知习惯、审美情趣、接受心理等出发,讲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让全世界的人都爱听爱看中国故事。”陈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