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独两孩”说起——谈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发表时间:2014-08-28   来源:光明日报

    马年春节前后,在许多年轻妈妈的“朋友圈”里,最热的讨论话题几乎都集中在一个词:单独两孩。“你能不能要二胎?”“是再要一个还是不要呢?”“什么时候能要?”……类似的提问,反映出她们心中的期盼和纠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如同一石入水,让一些家庭平静的生活泛起阵阵涟漪。科学合理的生育政策,关涉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更连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谐。生育政策要怎么改?单独两孩政策如何落地?这已引起许多人持续关注。

  一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由来

  “老大叫海南岛,老二叫吐鲁番,老三叫少林寺,走一道生一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穷。”这是经典小品《超生游击队》的精彩对白,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计生逃兵”的生活窘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现实阻力。

  有人认为,生儿育女只是个人的事。生不生孩儿?什么时候生?生几个?这应该由两口子说了算,国家就不该管。其实,生育问题绝不仅仅是家事,也是国事,反映了“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合理的生育水平、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关系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能否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实行科学的生育政策,采取措施影响生育率,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根据各自国情和人口状况,不同国家在调控目标和方式方法上也不尽相同。据统计,1978年主张控制人口的国家有46个,占全世界人口的60%。比如,墨西哥在1973年修订《人口法》,明确要控制人口增长。同时,一些国家为了提高生育率,也制定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最为典型的是地多人少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

  我国人口最突出的特点是基数大、增长快。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总人口迅速从5.4亿增加到1970年的8.3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并于1982年将其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40多年来,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有效控制两大奇迹。可以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从自然条件看,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基本国情。目前人均资源量综合排名仅列世界第120位,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6个国家和地区中列倒数第14位。据估算,如不实行计划生育,现在人口可能激增到十七八亿,人均耕地、粮食、森林、淡水资源、能源等占有量将比目前降低20%以上,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的资源压力会更大,生存环境也会比现在更差。

  从经济角度看,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指数。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抚养比下降1/3左右,创造了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对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贡献率达1/4以上。在人口有效控制的同时,也提升了人口素质,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计划生育政策功不可没。

  从社会民生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非简单地控制人口数量,而是与提高人口素质、妇女地位、优生优育、健康水平相结合的重要民生工程。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人民群众婚姻、生育、家庭观念的转变,“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被“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现代理念所取代。计划生育政策还改善了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社会贫困落后局面,使许多家庭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不良循环中解脱出来。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53上升到2012年的0.699,是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既符合国家长远发展要求,又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

    问与答

  问:什么是人口抚养比?

  答:人口抚养比,是指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当一个国家的人口抚养比比较低时,可为经济发展创造比较有利的人口条件。

    二 现在为何要进行调整完善

  从“只生一个好”到“单独两孩”,有人不禁产生疑问:施行了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何要调整?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完善。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此次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也是我国根据人口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调整。

  调整是为了保持持续的劳动力优势。目前,我国低生育水平稳中有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提高。有人提出,我国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转折的“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人口发展周期较长,在劳动力数量较丰富、人口抚养负担较轻的时期,及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保持合理劳动力规模,延缓劳动力老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调整是为了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独生子女成长等问题也困扰着社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才能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幸福小家、和谐大家。

  调整是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践证明,生育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1.5—1.6的总和生育率,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25年前后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之后将快速下降。因此,这次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缓解人口骤降的趋势,促进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链接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事件

  1.1971年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3.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

  4.199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贯彻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5.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

  6.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7.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

  问与答

  问: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答:“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问与答

  问:什么是总和生育率?

  答: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  
    三 单独两孩政策如何落实好

  “一个太少,两个正好”的梦想将变成现实,但有意要“二娃”的“单独”夫妇们,在“心动”与“行动”之间,还横亘着政策的落地,等待着具体实施的“发令枪”。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呢?

  单独两孩政策何时在全国推开?2013年年底,中央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对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作出总体部署,并明确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时间。2014年年初,浙江率先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江西、安徽、天津、北京等相继跟进……截至7月初,单独两孩新政已在29个省份落地。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会出现生育小高峰吗?据预测,政策调整后,全国每年出生人口不会有大的增加。目前,全国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太大,有1100多万对。在这些人当中,由于受住房、抚养成本、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愿意生两孩的只占其中一部分。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0%的单独家庭想生二孩。即使个别地区符合再生育条件人口较多,也可以采取倡导合理生育间隔等措施,防止出生堆积。综合这些因素,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今后一个时期出生人口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规模,不会出现新一轮婴儿潮。

  为什么不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大量研究表明,如果现阶段就实施普遍两孩政策,短期内将引起出生人口大幅增长。据专家预测,届时全国出生人口每年将增加1000万,加上现有的每年出生人口1600万左右,出生总人口接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将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从长期看,总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峰值推迟到来,会影响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的实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微评

  “生或不生”是个选择题,折射出当代社会焦虑,反映了一些人生育观念的变化。

  一个单独家庭有两个孩子,可以分担养老压力,降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独”风险。

  二娃,想说“生你”不容易。奶粉贵、看病贵、入托贵、择校贵、买房贵,添丁不仅是“添双筷子”,更考验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

  我也想给孩子生个伴,可是不符合单独条件,什么时候才能生,别让我等得花儿都谢了。

    四 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有些人以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要全面放开了,计划生育工作可以不用搞了。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不等于放松计划生育工作。这是因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持续紧张的状况也不会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从当前来看,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人口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计划生育工作任务更重了,不但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政策稳妥扎实有序推进。

  完善监测预警,防止出生人口出现大幅波动。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不少家庭的生育潜能被集中释放,可能会出现扎堆生育的现象,带来人口短期内的较快增长。因此,应该密切监测人口变动情况,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状况。当区域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将启动预警机制,确保出生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严格执行政策,避免单独两孩新政跑偏。继续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计生工作“一票否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突出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计生工作,加强再生育审批,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完善奖惩机制,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继续给予奖励扶助;对违法生育的,依法依纪予以处理。

  加强计生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控制人口数量,还要提高人口素质。可以预见,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有可能短时期内会出现高龄妇女集中怀孕、生育的情况,增加出生缺陷风险。应提高计生服务能力,做好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优生服务工作。完善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工作。

  一位社会学家说:“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人口生育政策关系国家的兴旺、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声音

  李斌:加强计生工作,把好事办好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认为,现在各地正在按照总体稳定、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做好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工作。我们将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妇幼保健资源,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服务,简化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把好事办好。

  深阅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1日。

  2.《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晒政策

  部分省份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情况

  省份 启动时间 特点

  浙江 2014年1月17日 全国首个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省份

  江西 2014年1月18日 不设生育时间间隔和年龄限制

  安徽 2014年1月23日 生育间隔不少于3年,

  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26周岁

  天津 2014年2月15日 生育间隔不少于4年,

  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28周岁

  北京 2014年2月21日 生育间隔不少于4年,

  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28周岁

  广西 2014年3月1日 不设生育时间间隔和年龄限制

  上海 2014年3月1日 不设生育时间间隔和年龄限制

  陕西 2014年3月1日 不设生育时间间隔和年龄限制

  四川 2014年3月21日 生育间隔不少于4年,

  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30周岁

  重庆 2014年3月26日 生育间隔不少于3年,

  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28周岁

  广东 2014年3月27日 不设生育时间间隔和年龄限制

  湖北 2014年3月27日 不设生育时间间隔和年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