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部智库权威解读:“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在哪里
发表时间:2015-11-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由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热点问答》今天(27日)上午在京发布,书中回答了关于“一带一路”的30个热点问题,坦诚面临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困境、民意不定,以及沿线国家顾虑难消、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日盛等。多位专家认为,对于“一带一路”,外界仍存诸多误区。
  国内外对“一带一路”不够了解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直属智库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学习出版社联合主办《“一带一路”热点问答》主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尽管“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热词,但不少与会人士提到,其实很多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并不了解什么是“一带一路”,国际社会对此也多有误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昊表示,目前国内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认识还不是太明确,存在盲区和误区。
  胡昊指出,“一带一路”的重点在国外,因此需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各方面问题,做更多田野调查,而不是“坐在屋里生搬硬造一些概念”,他还提醒,对外讲时“一带一路”时应少用“战略”一词,这可能会“吓跑”外国人,觉得里面有不可告人的东西。
  多位专家也提到,中国介绍“一带一路”时往往用自己的话语和思维习惯,这会让外界听不懂或难以接受,导致误解产生。
   “一带一路”建设存风险和阻力
  《“一带一路”热点问答》一书还专章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比如因为途径国家和地区政治稳定性强弱不一、意识形态各异、政治制度不同带来的政治风险。书中提到,一国出现政权更迭时,现任政府为了否定前任政府,会殃及中国的落地项目,从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中国在缅甸和斯里兰卡的项目,有时项目面临搞定政府、却搞不定反对派的困境,比如高铁折戟墨西哥案例。
  书中还提到,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顾虑难消,民意不定加大社会风险,当地民众对项目抱有疑虑,甚至抵触和反对态度,比如一些矿产开发项目被认为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当地资源,还有一些国家担心“一带一路”背后隐藏着政治和军事动机。
  此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日盛”也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大阻力。书中指出,美国对“一带一路”态度冷淡。
  [知多D]
  “一带一路”认识四大误区书的部分,集中梳理和回应了当前外界对“一带一路”认识的四大误区。以下摘自《“一带一路”热点问答》一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固定?错
  一些媒体的报道往往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的数量明晰化、固定化,不时有“一带一路”包括65个国家的文章或报道。事实上,在已经公布的官方文件中,并未对沿线国家的数量明确量化,而是强调“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原则。
  如果将沿线国家数量化,将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与“一带一路”倡导的开放性原则相抵触,二是容易被扣上排斥某些国家的帽子,“一带一路”无论与冷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相比,还是与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相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开放包容,不针对任何国家同时也不排斥任何国家。
  “一带一路”是中国大战略?错
  在一些智库或高校研究人员的文章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时不时地把“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的对外战略,甚至是大战略,这种解读势必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周边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对中国保持怀疑,“中国威胁论”就是这种表现,若将“一带一路”解读为对外战略,沿线国家就会担忧背后隐藏着地缘政治和军事动机,从而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参与“一带一路”问题上有所保留。
  “一带一路”是单纯的经济项目?错
  “一带一路”是以经济项目为主的工程,但这不代表经济项目是“一带一路”的全部,一带一路的主线是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点是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但目前看,国内存在过于重视经济的倾向,而对人文交流等耐热弄考虑得相对较少,这显然进入重经济、轻人文的误区,导致“一带一路”建设不完善,有“瘸腿”发展的可能,同时在缺少政策沟通和人文交流的情况下,经济合作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国借“一带一路”挑战现有国际秩序?错
  国外一些媒体和专家认为,中国发展势头迅猛,欲借“一带一路”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此番言论不仅不了解“一带一路”,并且误读了中国对现有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态度。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不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大,而是发起者和协调者,“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想另起炉灶,不是打破现有国际机制,而是开展更大范围的、更高水平的、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义务。